諾貝爾的諷刺人生 全家離不開炸藥

▲諾貝爾(Alfred Nobel)因為炸藥而替家族賺進大把財富,但他也對炸藥帶來的破壞感到悔恨不已,因此在遺囑中設立諾貝爾基金會,用於表彰多項領域內替人類做出貢獻的學者們。(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諾貝爾(Alfred Nobel)因為炸藥而替家族賺進大把財富,但他也對炸藥帶來的破壞感到悔恨不已,因此在遺囑中設立諾貝爾基金會,用於表彰多項領域內替人類做出貢獻的學者們。(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每年一到諾貝爾獎季開跑,不論科學界、文學界或是社會大眾總會熱烈討論得主與其生平功績等,不論成功折桂拿下殊榮、惜未獲獎或持續陪榜都令人津津樂道。相較之下諾貝爾本人的一生卻顯得相當諷刺,其手足因為遭逢工廠爆炸而喪命,全家卻因為炸藥事業而日進斗金,就連死後想設立諾貝爾獎基金會還屢屢遭人質疑與否定。

諾貝爾(Alfred Nobel)出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家中除了父母之外,還有多達8名兄弟姊妹,雖說諾貝爾是來自歷史悠久的學者家庭,但父親曾因操作不慎一把火燒掉全家導致生活條件困苦,當時若家境經濟不夠根本養不起這麼多孩子,困苦的諾貝爾一家最後只剩4個男童順利成長。諾貝爾的父親伊曼紐是個發明家和工程師,但在伊曼紐與妻子離婚後,整個家庭的生活狀況更加艱困,小阿佛烈‧諾貝爾只能短暫進入小學就讀。

不過諾貝爾一家在1837年面臨重大轉折,父親伊曼紐當時決定獨自前往俄羅斯聖彼得堡經商,在獲得巨大成功後諾貝爾舉家移居聖彼得堡,小阿佛烈‧諾貝爾也因此回到貴族學校念書,除了瑞典語外,他還掌握了俄、英、德、法、義大利等多國語言,期間不少教授級家教所傳授的物理、化學、醫學、文學等科目都讓他深刻感受到學海無涯,這些科目也在日後成為諾貝爾獎的獎項之一,其中在俄羅斯教授尼古拉·尼科來維奇·齊寧的影響下,他對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諾貝爾(Alfred Nobel)。(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諾貝爾(Alfred Nobel)。(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當時諾貝爾父親在俄羅斯負責研製的是「魚雷」(torpedo),替俄羅斯軍方服務的全家因為獲利豐富受到不少庇蔭,阿佛烈‧諾貝爾在這樣的環境下對這些會引爆、點燃的化學藥劑與裝置自然不陌生,1850年他前往巴黎、義大利花了3年的時間向硝化甘油發明者索布雷洛學習相關知識,當時索布雷洛認為硝化甘油受熱或受壓力時穩定性差、容易爆炸,因此堅持拒絕使用,這樣的個性與理念也影響了諾貝爾在相關領域的信念。

當時歐洲各國科學研究領域因為正逢第一次工業革命興起而大有進展,1859年時他的哥哥接管了父親的產業,於是阿佛烈‧諾貝爾也專心投身於研發新產品,積極地研究更安全生產、製造硝化甘油等。不過就像他成日盯著受熱後的硝化甘油,他的人生也迎來爆炸性的不穩定轉折。

▲這枚諾貝爾文學獎獎章,正面刻有諾貝爾的頭像,背面(左)則代表一個坐在月桂樹下獲得謬思女神青睞而寫作的年輕人。(圖/美聯社)
▲這枚諾貝爾文學獎獎章,正面刻有諾貝爾的頭像,背面(左)則代表一個坐在月桂樹下獲得謬思女神青睞而寫作的年輕人。(圖/美聯社)

1864年9月3日,一場大爆炸發生在斯德哥爾摩的工廠,這場爆炸共造成5人喪生,當時新聞媒體指出工廠是因「實驗失敗」而爆炸。諾貝爾本人僥倖活了下來,但在實驗室裡他的四個助手卻就此殞命,罹難的第五人更是自己的親弟弟。手足因自己發明失敗而死對他有著重要打擊,但正如其他發明家他從不輕易放棄,諾貝爾花了許多時間改良炸藥的配方,最後終於發現使用矽藻土來混合硝化甘油,可以達到諾貝爾想要的安定效果,矽藻土還可以吸收比本身多三倍的硝化甘油,硝化甘油也不會呈現不穩定狀態隨時有自爆可能,同時更研發了新的引爆裝置雷管,達到諾貝爾想要的效果。

1867年,諾貝爾把這種混合配方註冊專利,並命名為「Dynamite」(結合希臘文中意為「力量」的「dynamis」和矽藻土的「diatomite」),而這項產品也獲得軍方的重視,這種炸藥使各國需要爆破的工程進度加快,交戰期間挖壕溝或兩軍交火也愛用諾貝爾牌炸藥,美國西部同時也進入大開發時期,根據統計當時歐洲大陸每天就有三宗爆炸案,這讓具有爆炸力又能安全運送的諾貝爾牌「矽藻土炸藥」訂單蜂擁而至,也為他們家族賺進大筆財富,在歐洲十多個國家開設了多達16家的炸藥工廠,而到了1896年,諾貝爾家族旗下公司更分布超過20個國家,工廠數近百家,一年度生產將近6萬6500噸的炸藥使其家族累積大量財富,成為當時全球最富有的幾大家族之一。

▲1995年,德國郵政公司在諾貝爾創立基金的100週年之際,印刷這枚由德國和瑞典共同發行的郵票。圖為諾貝爾。(圖/美聯社)
▲1995年,德國郵政公司在諾貝爾創立基金的100週年之際,印刷這枚由德國和瑞典共同發行的郵票。圖為諾貝爾。(圖/美聯社)

儘管諾貝爾因炸藥改良等發明致富,一生信奉和平主義,極力反對戰爭的他,看到改良炸藥從岩石爆破或開挖山洞等開發建設目的,大量被轉往在戰爭上使用而相當痛心,然而無力逆轉時代洪流的諾貝爾,就算再怎麼反對也沒有用。擔憂自己不是以「發明家」而是以「死亡商人」之名流傳後世的諾貝爾,決定在他彌留之際寫下了這個比爆破影響更深遠的遺囑,要把他一生的財產變做基金,並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

根據《百年諾貝爾獎》一書指出,當年社會大眾得知這項遺囑後,對於諾貝爾的用意渾然不解,甚至質疑諾貝爾辦獎的用意,質疑這些獲獎領錢的人物,甚至有律師試圖從遺囑角度來挑毛病,想要徹底否定這個繼承龐大財產的基金會。

儘管在當時的風氣下大眾無法理解,但諾貝爾遺囑仍在執行人的努力下,由瑞典國會正式確認遺囑有效。從1901年開始,這個超過百年歷史、具有國際性的獎項每年都會從物理、化學、生醫、文學等領域挑選對人類足具貢獻的優秀學者,而在諾貝爾一生鼓吹的和平方面,也終於有了能肯定後人貢獻的方式,靠著這個獎項完成了他無法完成的心願。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 報導
半自傳作品曾寫墮胎!諾貝爾文學獎出爐 法國女作家獲獎
翁啟惠失之交臂!3學者獲諾貝爾化學獎 其中1人二度獲獎
諾貝爾和平獎揭曉!白俄人權領袖、俄烏2人權團體享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