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藉聯準會抗通膨批蒲亭毀了自己的公信力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克魯曼在紐約時報專欄撰文表示,美國聯準會(Fed)和蒲亭政權的一個共同點是,本週都採取政策行動,聯準會提高利率3碼、0.75個百分點,設法抑制通膨;俄羅斯總統普亭則頒布局部動員令,力挽侵略烏克蘭戰爭敗退的狂瀾。當然,這兩項行動都會招致痛苦。

聯準會和蒲亭一項重大差別是,聯準會使勁打通膨是為了維護公信力,而蒲亭似乎決定浪擲他殘餘的公信力。克魯曼首先談到聯準會,他擔心聯準會一連串猛烈的升息將會把美國和全世界推落「嚴重衰退」,尤其因為世界各國央行幾乎同步提高利率,這波世界性的貨幣緊縮「可能輕易產生某種破壞性的綜效」。

烏俄戰爭加劇新冠肺炎疫情掀起的全球高通膨,引爆全球升息潮。克魯曼表示,易地而處,假如現在坐在聯準會主席鮑爾位子上的是他自己,他也會急著要維護抗通膨公信力,畢竟他本人和聯準會去年都未能預見這波通膨竄升。

問題是,金融市場和美國民眾對中期通膨的預期仍受抑制,顯示並未失去對聯準會抗通膨的信心,仍相信聯準會能夠促成相對平穩的「軟著陸」——經濟勢必減緩,也許會陷入衰退,但不至於像1970年代那般為了馴伏通膨,而付出失業率長期盤旋在極高水準的代價。

克魯曼肯定,聯準會相信維護公信力很重要,是正確觀念,但為維護這項資產,聯準會卯起勁來升息,盼能迅速把通膨壓下來,好保有民眾對未來「低通膨」的信心,但若換做是他,克魯曼強調:「一見到通膨降下來的明確證據,貨幣政策就會轉鴿」。

而蒲亭顯然沒有類似顧慮,他21日發表的演說把俄羅斯描繪成「遭整個西方攻擊的國家」,卻未宣布全國總動員,只宣布局部動員,軍事專家認為這無助扭轉俄軍頹勢,但這些新政策卻違背俄國人民對蒲亭守諾的信任,尤其是自願服役一段時間的「志願軍」突然發現脫不了身,誰還會笨到自願投效蒲亭的軍隊?

蒲亭拙劣的經濟戰一樣有誠信問題。俄羅斯大致切斷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用意是逼西方民主國家停止在軍備和經濟上援助烏克蘭。他成功地製造重大經濟痛苦:能源價格飆升,歐洲經濟衰退在劫難逃,但西方不會遺棄烏克蘭。

蒲亭的經濟霸凌企圖和局部動員令一樣,不至於改變戰爭路徑,徒然顯示與專制政權做生意的危險。這意味即使烏俄戰爭結束,俄羅斯對外貿易關係也無法恢復正常,只要蒲亭或像他這樣的獨裁者仍掌權,歐洲就永遠不會容許自己再倚賴俄國能源。

簡言之,蒲亭毀了自己的公信力,亟欲挽救侵略烏克蘭戰爭的短線做法證明他不值得信賴,未來俄國人恐怕不會想自願從軍,以免身陷殺戮戰場無法脫身。歐洲企業未來也不會想跟俄國供應商簽約,以免自己的公司落入「經濟勒索」陷阱無法自拔。

克魯曼的結論是,「公信力」並非可明確界定的東西,可能被濫用來作為爛政策的藉口。若是太執著於墨守成規而不知變通,老規則可能因事過境遷而不再適用,卻已造成許多傷害,但維持公信力,證明自己在合理範圍內會信守諾言,仍很重要,蒲亭顯然不甩這點,可能埋下蒲亭政權垮台的種子。

相關新聞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