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 揪貧富差距根源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4日傍晚揭曉,由美國學者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強生(Simon Johnson)與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等3人合作的研究「制度如何影響國家繁榮」,獲得殊榮。他們的學術成果深入詮釋全球貧富差距的根源,證明社會制度對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中華經濟研究院長連賢明指出,3位經濟學者的研究提出「包容性成長」、「多元發展」等概念,且他們認為,多元制有助於經濟成長,同步反映了公民社會對永續發展的重要。

台大經濟系教授樊家忠則認為,包容性經濟政策可以保障競爭者的出現,有機會進入體制,這是台灣要從他們的研究成果中學習,不是僅討論開放社會而已,而是藉由制度創新和社會推進,能讓經濟持續產生動能,國家能持續繁榮。

艾塞默魯等人主張,國家之間的富裕差異主要源於社會制度的差異,剝削性的制度阻礙國家的經濟繁榮,因為剝削人民只能為當權者提供短期利益,無助於社會整體發展。諾貝爾獎委員會指出,制度若有「逆轉」機會,殖民時期富裕的地區會成為世界上最貧窮地區,而曾經貧窮的前殖民地則變得富裕。

3人的研究以美墨邊境的諾加里(Nogales)為例,該地區北部為美國,南部則為墨西哥領土。兩地在地理、文化、氣候等方面相似,但生活水準與經濟發展卻大相逕庭,差異來自於美墨兩國採取的不同制度,且可追溯至殖民時期。

57歲的艾塞默魯與61歲的強生都任職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艾塞默魯活躍於媒體,時常評論科技與貧富差距等議題,強生則曾短暫任職於國際貨幣基金(IMF),兩人2023年共同出版《權力與進步:科技變革與共享繁榮之間的千年辯證》。

64歲的羅賓森現於芝加哥大學任教,在經濟和政治領域都有獨特見解,透過各國制度面的差異剖析經濟發展與區域衝突。他曾與艾塞默魯於2012年發表著作《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