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界司法界傳出自殺,民眾驚慌找不到幸福感

近期台灣社會再次被一連串的自殺事件所震驚。尤其在警界,今年才到4月份,己傳出5起,而被視為高知識高智商的司法界,也傳出檢察官尋短的悲劇,專家表示,台灣的壓力的高峰與心理負擔的沉重,已經到了需要全社會共同面對與解決的地步,最大的起因在於,幸福感不見了,民眾對未來沒有期待,悲觀情緒一旦漫延,恐怕會引起更多社會問題,呼籲政府要正視。

彰化縣一名26歲的鐘姓警員,在無任何預警的情況下失蹤並最終被發現已經自盡。他的死亡成為2024年台灣警界發生的第五起自殺憾事。而在司法界,士林地方法院的李姓法官也在向妻子發送了一條「我很累」的訊息後選擇結束生命,這起事件同樣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一位檢察官在感嘆,許多司法官將自己的人生緊緊綁定於案卷之上,雖然極力對當事人負責,但似乎忽略了自己的健康和幸福,加上手上的案件,全都是糾紛與負面訊息,生活全都籠罩在負能量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會出現不知道生活下去的目標究竟是什麼,加上生活找不到幸福感與動力,一瞬間壓力爆裂時,做出什麼事真的很難想像。

專家分析認為,自殺率的提升與多重社會因素相關,包括職場壓力、生活環境的急劇變化以及對心理健康支持的不足。特別是在高壓行業如員警和法官等職業中,工作的高壓和情緒負荷尤為明顯。此外,社會對於心理健康的認知仍有限,使得許多人在面對心理困擾時選擇隱忍或逃避,而不是尋求幫助。

對於連續發生的自殺事件,民眾普遍感到憂慮和不安。社交媒體上,許多網友表達了對當前工作和生活壓力的共鳴,並呼籲需要從社會結構上進行改革,降低對個人的壓力。網友們也強調,社會應當建立更多的支持網絡,並改善對心理健康問題的公開討論和處理方式。

專家強調,對應在職場內部定期進行壓力管理和心理健康的訓練,幫助員工學會如何有效地處理壓力和情緒困擾。另外,社區的作用,建議社區應該設立更多的心理健康諮詢點,提供即時和便捷的心理支援。

此外,還應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從學校教育開始,增進公眾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和理解。政府和相關機構應當合作,推廣心理健康知識,並為公眾提供更多的學習和幹預資源。

面對自殺問題的增多,專家說,需要從多角度出發,從社會結構到個人行為,從政策制定到社區參與,共同作出努力。提高對心理健康的重視,減少社會對個體的壓力,並創建一個更為支持性和包容性的環境,將是未來共同的目標。

更多品觀點報導
國防部鴕鳥心態!「自傷」取代「自殺」 心輔制度效益差、量能不足
師長性侵學生,大陸判死刑,台灣卻仍可留教育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