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探索-傳統VS.環保 魚與熊掌難兼得

中國時報【陳俊雄】 鶯歌因為製陶而興盛,早年還有「好天坱坱,雨天膏膏」一說形容燒窯景況,但燒木頭、煤炭肯定會冒黑煙,在近年環保意識抬頭下,會冒出大量黑煙的柴窯,巧合的與國寶蒸汽火車一樣,因為冒出濃濃黑煙屢遭檢舉,陷入了傳統與環保的爭執。 只要使用煤炭、木頭作為燃料,就一定會冒出黑煙,近年來只要台鐵國寶級蒸汽火車出動,各地的環保局幾乎就會接獲民眾投訴。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製作陶瓷的柴燒窯,由於早期空汙嚴重,政府才會禁止北投燃煤製陶以改善空氣,鶯歌陶博館的柴燒穴窯,也成為大台北地區唯一的柴燒窯,但只要煙囪冒煙,環保局也會接到檢舉電話。 蒸汽火車鳴放汽笛、冒黑煙,被認為是鐵道文化歷史的一部分。倘若不要冒煙,僅剩不燃煤燒水、單純依賴後方的柴油機車頭使力一途,但這樣的「活化」文化資產,完全失去原味。 充滿先人智慧的柴燒窯,從將作品擺放到窯中、投入柴薪、觀測溫度,處處充滿學問,一個不小心,整窯的心血就付諸東流:至於柴燒作品的落灰、火痕,更是獨一無二、也是瓦斯窯、電窯所無法呈現的美。 傳統蒸汽火車、柴窯,根本無法達到今日的環保標準,但這不該成為扼殺老火車、柴窯存在、活化的理由。除了加裝防治汙染工具,文資法也應修法,將這些非常態出現文化資產,排除在環保空汙處罰範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