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文是博雅教育,非關道德

[FTNN新聞網]文/鄭自隆(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北一女區桂芝老師對教育部108課綱國文大量刪減古文,嚴厲提出批評,言語鏗鏘有力,影像在網路廣為分傳,由於大選在即,區老師批評去中化,對民進黨選情似有影響,於是很多人就跳出來幫忙護航。

北一女老師區桂芝日前針對教育部108課綱國文大量刪減古文,嚴厲提出批評,引發社會熱議。(圖/翻攝網路)
北一女老師區桂芝日前針對教育部108課綱國文大量刪減古文,嚴厲提出批評,引發社會熱議。(圖/翻攝網路)

面對任何言論,每個人都可以贊同或反對,但不應連區老師曾到香港參加中華文化研討會都拿出來暗示其親中,這可就走鐘了,而更多的討論這些古文作者的人品,也是凸槌,其中顧炎武最慘,被起底中年虐僕老年納妾,另外柳宗元官場失意、范仲淹貪戀權勢,還有連橫鼓勵抽鴉片,都成了文章應刪應廢的理由,評論者似乎忘了「不以人廢言」這句話。

還有人說百餘年前的中國五四運動,就已文化覺醒,鼓勵白話文,幹嘛現代還要讀古文;這也是誤解,五四運動基本上是政治運動,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遊行示威,抗議巴黎和會對山東問題的決議,施壓北洋政府,而新文化運動早在1915年,是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的啟蒙,白話文運動只是旁支,偶然擦出的火花;換言之,將五四運動簡化成白話文運動,是國民黨時代的「政治正確」,和現在以去古文呼應民進黨去中化的政治正確,沒有兩樣。

讀古文當然非關道德,而是視野,是博雅教育的一環,古往今來,文章道貌岸然大義凜然,骨子裡男盜女娼貪贓枉法的人多得是,沒有人能保證一流大學畢業的一定品行端莊,不找小三不拿黑錢。

古文是老祖宗智慧,先人智慧財產我們為什麼要拋棄,從古文中可瞭解先民的生命觀、道德觀與家國概念,所以教古文學古文,不能泥古,只在字句斟酌,而應擴大視野,和現代社會扣連。

以諸葛亮《出師表》來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談的固然是批評者認為的封建君君臣臣思想,但何嘗不是現代社會的人際互動的信賴準則,用於企業的人資管理也是無礙。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講的就是亂世中對淨土的想像,和現在有些年輕人不與人接觸,成了繭居族,或許多雅痞逃離台北,避居花東是不是一樣,為什麼不能扣連討論;讀蘇東坡寫的《赤壁賦》,可以瞭解宋朝文人被謫的自我調適,但另方面文中提及曹操「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也是現代面對權位的反思,或戰爭必要性的思考。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所說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表面上看到的是封建思維,但課堂上為什麼不能引申討論民主與制衡的關係?當官的,心中要有人民,在野的,就要檢討權力是否集中。

熟讀古文更可以增加自己文采,認為古文無用論者可讀讀梁實秋的《雅舍小品》,雅舍小品是標準白話文,但在關鍵處會神來一筆引用古文,談退休,就引用白居易《不致仕》詩;談老人,結論說「江州司馬汨濕青衫之後,不是也還能忘情於詩酒」,江州司馬汨濕青衫,也是引自白居易《琵琶行》的「江州司馬青衫濕」。

有位台大畢業的立委認為讀古文浪費青春,呼籲國家考試要廢除考古文,認為「花錢補習,考試過了又用不到」,也對啦,不讀古文,既不會影響賺錢,也不會耽誤仕途官程,這就和不聽古典音樂,對藝術一無所知一樣,生活通通不會受影響,但人生與視野不就關了一扇窗?

更多FTNN新聞網報導
當赤壁賦成為國寶……
決戰國會/「超商妹」黃捷跳躍空降選立委 當選與否掌握在這個大佬手裡
決戰國會/藍白合現在進行式! 民眾黨新秀李有宜「越級打怪」搶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