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浸潤靈魂的奇妙之旅/西楊莊

西楊莊

“索物於夜室者,莫良於火;索道於當世者,莫良於典”。如果把書籍喻為滋養心靈的一泓清泉,讀書就是探索與獲取書香的一段奇妙的旅程。

書可以讀諸子百家,與先哲對話,體驗智者思辨之理;可以讀中外史籍,覽風雲變化,感悟興衰治亂之道;可以讀唐詩宋詞,吟詠品味中,發現藝術真諦之美;亦或讀各國好書,遊目騁懷間,領略文明參差多態……有品質的閱讀,總是讓人在“思接千載,視通萬裏”中保持思想活力,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中得到智慧啟發,在“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中滋養浩然正氣。書之所在,即是詩和遠方;思之所向,即是人與世界。面對網路時代、紛繁世事,只有把讀書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視野才會變得開闊,心靈才能找到方向,境界才能不斷昇華,生命的光彩由此不斷綻放。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黃金屋意味著擁有財富,顏如玉代表著理想的另一半,這是每個人的一生都離不開的事物。福樓拜說,閱讀是為了活著。這般境界,是一項抵達臻地的修為,是平常之人無法登臨的高度。如果說,人是能思想的葦草,那麼,可以讓葦草常青的,是閱讀,是思考,是縱橫捭闔的才情,是沙裏埋金的篇章。所以說閱讀即是生活。我們在生活中感到困惑、迷茫的時候,閱讀可以給我們指點迷津;當我們沉下心來閱讀,有所收穫的時候,把心得付諸行動,又能獲得更好的生活體驗:我們就是在這樣的雙向互動中不斷得到成長。

書卷乃第一養心藥物。現在的社會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閱讀的載體已經從竹簡、羊皮、紙質書到了電子書,變的只是書籍的形式,不變的是閱讀的價值和其產生的對生活的意義,最終都將昇華為人生的樂趣。這樣的樂趣歸功於書籍這第一養心藥物。放眼中外,無論是貞觀之治還是文藝復興,國家的興盛,都離不開文化的準備、精神的積澱、心靈的滋養。英國科學家約翰·盧保克曾經這樣說:“書籍為我們建起一座完整的、光怪陸離的思想之宮”,他告訴人們“書籍給我們描繪了自然界的奇觀壯景,千姿萬態,書籍指引我們渡過難關,書籍能安慰我們的心靈,使我們擺脫悲哀和痛苦的羈絆;書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歲月化為令人愉快的時日,書能將各種信念注入我們的腦海,使我們的腦海充滿崇高歡樂的思想,從而使我們入神忘情,靈魂昇華。”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是一個民族文化傳承的基本途徑。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整個社會的閱讀水準;一部閱讀史,就是一個薪火相傳的文明歷程。從書簡到縑帛,從開卷到讀屏,無論技術怎麼進步、介質怎樣變遷,內容為王、品質為本是閱讀世界的不變之理。英國作家阿斯查姆在《校長》一書中講了一個感人的故事,敘述他最後一次拜訪簡·格雷夫人的情景。那天,他碰上她坐在一個凸窗上,正在閱讀柏拉圖(古希臘哲學家)寫的有關蘇格拉底(古希臘哲學家)之死的一篇精彩的文章。當時,她父母親都在花園裏遊獵,獵犬追奔,吠聲越窗而入。阿斯查姆見格雷夫人不陪父母遊獵,竟獨自憑窗讀書,驚訝不已。可是她卻滿不在乎地說:“他們在花園裏得到的全部快樂,遠遠不及我在柏拉圖的書裏享受的快樂。”林語堂在《讀書與風趣》中說:“你說讀書所以養性也可以,說讀書可以啟發心靈,增加風趣也可以。只是語言無味,面目可憎,斷斷不可以。”宋朝詩人黃山穀也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數日不讀書就感覺生活無味,百無聊賴,內心空蕩蕩者,必定是一個有讀書樂趣的人。

沙裏淘金,開券有益。書籍能夠滋養心靈,也能帶給人閱讀的愉悅,增添無窮的樂趣。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裏挑一。在這個物欲橫流、人心浮躁此起彼伏的當下,結束完一天忙碌的工作之後,在雲淡風輕的夜晚,翻開書籍沉浸其中,何嘗不是一種追求夢想、享受人生的樂趣?打開書籍就點燃了一盞精神明燈,指引我們前進;書籍是良師益友,幫我們排憂解難,書籍為我們建立起一座光怪陸離的思想之宮,書中所表達的萬千氣象,會使我們心馳神往、受益匪淺;書籍,更為我們提供了一片寄放靈魂的樂土。在那些無所不有的巨富之中,有許多人都說,他們一生中最大的樂趣和最純潔的幸福,都來源於書籍。讀書的樂趣在於“愉快”。以愉快為基本標準,是讀書上的一種誠實的態度。一卷在手,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裏,與古今中外的人物對話,任由思想的駿馬馳騁……這種自由與愜意,有誰能夠奪走?林語堂說:“讀書的主旨在於排脫俗氣。有人面目平常,然而談起話來,使你覺得可愛;也有滿臉脂粉的摩登伽,做花瓶,做客廳裝飾甚好,但一與交談,風韻全無,便覺得索然無味。‘風韻’二字自讀書而來。”可見,讀書能夠提升一個人的文化品位,能夠涵養一個人的品質情操。當我們讀書讀到精彩處,讀書者往往會情不自禁地喊出聲來:“這是我的思想,這正是我想說的,被他偷去了!”

讀書是浸潤靈魂的奇妙之旅,悅讀,閱讀,皆甘之如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