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函/理解中國發展 有特定歷史情境及邏輯

美國學生需要通過學習了解,中國確實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承,歷史背景和現代化路徑。而在環保、男女平權、性少數權益等他們最關心的問題上,美國自身也和所有國家一樣,經歷了一個鬥爭和進步的動態過程。中國同樣面臨發展和環保之間的結構性衝突,以及性別觀念的轉變、反思和更包容的過程,而所有這些都是全球現象。

中國在促進環保方面的實踐和成就應該被美國學生了解,事實上,美國工業化歷史過程中污染也曾經非常嚴重。今天的美國大學生對於美國超市無限使用塑料購物袋的做法並沒有反思,對東亞各國習以為常的限塑措施則一無所知,當筆者在課堂上提到的時候,許多學生都顯得很驚訝。

筆者在教學中以「歷史主義」(historicism)為原則,嚴謹的學術寫作訓練為手段,但在認識論意義上抵制美國媒體的做法,反對預設立場,以美國為標準來簡單衡量和裁決現代中國,主張學生在充分認識中國的特定歷史情境及邏輯的前提下,通過深入閱讀討論學術研究成果來研討具體政策及理念,具體事件的目標、過程及後果。

例如中國革命的起源,及其作為當代記憶的一面,以及現代中國在戰亂動盪、資本稀缺的條件下經歷的百年工業化歷程(筆者曾經研究過晚清航運史,在重慶北碚參觀過航運實業家盧作孚紀念館,對此極有感觸)都是值得重視的學習課題,加上通過視聽手段了解普通中國人自己的經歷,達到更完整地,從內部邏輯認識中國的目的。英文學術著作中涉及中國特有的城鄉二元體制(urban-rural divide)以及對知識分子(intellectuals)這個在中國遠比在美國更為顯著的社會身份和分析框架的研究,也可以引入教學中。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仍然處於一個長期的城市化和鄉村脫貧和追求富庶和繁榮的過程中。這是一個深刻也充滿矛盾和衝突的社會變遷過程。城市化,進城務工農民,以及鄉村的工業化和商業化以及管理模式的企業化,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涉及的長時段的制度變遷,性別問題和性別關係的轉變,鄉村脫貧,村落文化的嬗變,農村醫療制度改革,傳統民間工藝的市場化,鄉村旅遊,都應該納入學習和研究的範圍。泛政治化的,追逐敏感議題的視角應該向實際治理視角轉換,從政府和政治向社會生活轉換。

(伍國:美國阿勒格尼自由文理學院歷史系副教授。APAPA俄亥俄提供。待續)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加州建疫苗接種數碼卡 方便民眾隨時查看使用
10歲喪父 CNN主播庫柏逃避過父親節 當爸後「有新期待」
紐約市長選舉合縱連橫? 楊安澤、賈西亞聯袂競選 周末衝刺同拜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