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擁有兩種文化經歷 華裔學者優勢

毋庸諱言,美國人對現代中國人的奮鬥歷程認識不足。講述中國已經不可避免地成為與立場,態度,視角,背景無法完全分開的的教學實踐,特別是在政治,歷史,經濟等學科中。

美國人不應該把中國過度簡化(oversimplify)為幾個敏感問題和打擊與「對付」的靶標,而應該把中國當成平等「理解」的對象。正如一位美國學者在給筆者的郵件中反思的,說American students (learn in their terrible social studies classes) that everything is about bias, and when it comes to China, everything is already immediately always repressive,意思就是美國中學生在可怕的社會研究課上學到的是一切皆偏見。涉及到中國的時候,一切就立馬是壓制性的。

筆者對美國教授們喜歡在課堂上使用的一些針對西方出版市場的,在筆者看來是以一成不變的,筆者所稱的「中國苦難—西方救贖」(Chinese suffering-Western salvation)為敘事策略的華人個人「回憶錄」也持懷疑態度,並在自己的課堂上停止使用,代之以更嚴謹的學術研究論文和著作。

第一代華裔學者擁有在兩種文化和社會中的生活經歷,以中文為母語,能更多接觸國內的中文研究成果,更了解國內媒體和互聯網和實際生活,同時主要以英語從事研究,作為移民的人生經歷通常比普通美國學者豐富,視野也更開闊。這些都是難以代替的資源。

社科學者確實可以提供一種和一般西方學者不同的視角,應該正視中西背景和認知衝突,通過拓展視界和闡釋(interpretation)引導和影響學生深化學生對中國的理解(understanding),最後再進行公正的評價(evaluation),並應該敢於在認知上挑戰學生。事實上,認真和公正的,引導學生反省的替代性敘事和更深入的歷史與比較的視角也是學生期待的。

(全文完。文稿由APAPA俄亥俄提供。作者伍國是美國阿勒格尼自由文理學院歷史系副教授。)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亞裔女同志王毓敏 獲拜登提名亞洲開發銀執董
疫後死亡交通事故大增…無證外賣郎遭撞亡 駕駛在逃
WSJ白宮記者將出書爆料:川普、潘斯爭執互扔紙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