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世界看到台灣 他將建築做為一種社會責任

還記得台北捷運信義線大安森林公園站、被譽為「最美的天燈派出所」新北市瑞芳警分局平溪分駐所,還有「高雄捷運中央公園站」、「國立臺灣美術館」、和北二高「清水休息站」,這些指標性的公共建築都出自於建築師張哲夫之手;雖然已經75歲,但他仍縱情於「建築無我」的境界,進行超越型式的追逐,為台灣建築扎根,讓世界看到台灣。

(張哲夫提供)
(張哲夫提供)

台北捷運大安森林公園站在「2015全球卓越建設獎」獲得首獎,讓台灣捷運工程在國際建築界首獲殊榮。2017年7月,張哲夫在2012年設計完工的非典型建築東和鋼鐵行政中心空橋,被英國線上建築媒體/Worldbuild365選為世界設計最佳的五座橋,再獲國際建築專業肯定。

(張哲夫提供 )
(張哲夫提供 )

2017年剛完工的「物流共和國台中園區」,張哲夫帶領團隊,規劃出許多獨特的「友善設計」,馬上就吸引國際知名建築網站ArchDaily關注報導位於城市中心的倉儲如何以友善姿態擁抱公眾?

「將建築做為一種社會責任」建築史學者徐明松這樣評價張哲夫。從生活住宅、商業建築、公共建築,到現在非典型的建築,張哲夫在1978年從美國回台執業,這40年21項表性的建築作品,張哲夫都是在建築從無到有的過程,不斷從環境本身、建築需求,一直探討到細部設計及使用者行為,然後統整這些鉅細靡遺的各種理想,實踐出適合台灣本土的建築作品。

張哲夫是道地土生土長的本土建築師。出身醫生世家,張哲夫從小就展現了對繪畫的愛好,隨後也對機車的造型與速度感著迷,這決定了當年考大學,先擇「機械」再轉「建築」。

就讀成大機械系時,張哲夫寄住在父親友人認識的台灣著名畫家郭柏川家裡,除了機械的課程,張哲夫重拾畫筆在郭柏川的畫室習畫,這段因緣影響張哲夫後來轉建築系學習過程和從事建築設計時,非常注意空間的開闊與流通性,時時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空間的舒適度;而在郭柏川畫作中經常能看到的鮮麗色彩,也讓張哲夫在建築的外觀設計上,無懼於色彩的使用。

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張哲夫赴美進修取得紐約普萊特學院熱帶建築碩士,並進入國際知名的美國建築師伯恩斯的事務所工作,但是愛台灣的張哲夫在美工作10 年後還是選擇回台為台灣建築扎根。這40年的奮鬥讓張哲夫在紐約和兩岸都是極富盛名和受推崇的資深建築師,也是國家卓越建設獎評審委員。

(張哲夫提供)
(張哲夫提供)
(張哲夫提供)
(張哲夫提供)

「建築遠比看到的、摸到的有深度,但建築最美妙的地方是它很生活化,也非常實在」,張哲夫以人文為建築的終極目標,在台灣執業40年,留下不少建築典範。但對張哲夫來說,建築師的自「我」表態,並不是建築的唯一;張哲夫說,這40年來的建築經歷,代表著使用者與設計者的思想交流。

執業40年,已經75歲的張哲夫仍然堅守建築的崗位,進入「無我建築」的境界,他主張設計是良好的關係的建立,而非個人意念的呈現或對形式的喜好或主張。

張哲夫說,環境創造是建築師的任務,環境遭到不當待遇之餘,地球已開始崩解,要給地球喘息的機會,他呼籲建築師在設計過程,要以人性尺度為目標,不要再追逐華而不實的豪宅、炫耀但超過實際需求的建築和顯示國力或團財富的都會區超大或超高結構體。

去年台中市政府一件國際競圖標案「台中智慧營運中心」,規定國內建築師沒有單獨投標資格、須和國外建築師合作,不平等條約遭批「喪權辱國」和限縮台灣文創成長空間,引發國內多位建築師聯名發律師函要求更正。媒體也痛批台灣瘋國際競圖,外國月亮比較圓的心態,引發台灣建築界反省和改革。

張哲夫憂心台灣年輕建築師的未來發展,他呼籲政府應給台灣建築師發揮的空間,不要再在政策和條件有所限制,影響台灣建築師公平競爭的機會和競逐國際的理想。

張哲夫正結合夏鑄九、呂欽文、簡學義等建築學者、專家,以「建築改革社」平台,團結所有關注建築發展的社會力量,透過集體的行動「宣揚建築文化」、「改善執業環境」、「提昇建築教育」和「提昇環境美學與國民素質」,對未來台灣的建築環境和生活環境帶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