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民敢花錢 有錢花

在後疫情時代的開局之年,大陸經濟能以多大勢頭實現復甦,是國際關注的焦點。高盛、瑞銀、野村等機構近期紛紛上調對大陸今年經濟增長預測,摩根士丹利甚至1個月內兩度上調,但唱衰大陸的聲音也不小,畢竟日前官方公布2022年GDP增長僅3%,創下40年次低。

從受疫情影響的過去3年,資本、外資和消費對大陸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結構變化來看,消費在2023年有望發揮重要作用,轉換成大陸經濟主動能。國際機構看好2023年大陸經濟的理由,也多集中在疫情防控政策放鬆帶來的消費反彈、各行業復甦,高盛即認為消費有望成為大陸經濟增長亮點,預計居民消費增速將在今年下半年強勁反彈。

大陸居民的高額儲蓄亦被視為消費潛力巨大的佐證。官方最新數據顯示,大陸去年全年人民幣存款大增26.26兆元,較上年度多增加6.59兆元。尤其從居民儲蓄角度看,2022年住戶存款增加了17.84兆元,而2020年和2021年這一數值分別為11.3兆元和9.9兆元,意味著去年大陸居民新增儲蓄有大規模增長。據投行美銀報告估計,大陸2022年累計家庭超額儲蓄約6兆元人民幣,2023年重新開放後,預期壓抑需求的釋放,以及增加的儲蓄將帶動今年消費強勁復甦。

但大陸民間高額儲蓄能否真正有效轉化為消費仍存在疑慮。居民儲蓄增加的原因大致有3點:一是疫情導致經濟與收入的不確定性,使得「防禦性儲蓄」增加;二是疫情對消費場所影響較大,消費需求受到壓制,導致「被動性儲蓄」增加;三是去年資本市場波動較大,部分投資者將風險較大的金融資產轉換為儲蓄。由此看來,隨著疫情形勢改善,部分「被動性儲蓄」將隨著消費場所的恢復而逐步釋放,譬如元旦春節假期「量價齊飛」的旅遊市場。但要釋放因預期悲觀導致的「防禦性儲蓄」,則不是大撒消費券那麼簡單。

大陸總人口出現61年來首次負成長,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居高不下,是大陸新生人口下降的重要原因。這與當前釋放消費潛力遇到的阻力有異曲同工之處。能否減輕醫療、住房、教育、養老等負擔,事關普通民眾敢不敢花錢的底氣,亦即釋放消費潛力的關鍵。

誠然,在當前經濟不景氣的情勢下,對相關領域的進一步改革可能陣痛更明顯,但改革才能長久提振民眾信心,也是大陸想要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必經之路。過去40年大陸的成功,既是因為開放也是源於改革,值此關鍵時刻更應篤定不放鬆。

完全由政府消除民眾消費顧慮恐不現實,重要的是如何以市場化的方式來實現。據官方披露,自去年11月個人養老金制度在北京、上海、廣州等36個城市或地區先行實施後,截至去年末已有近2000萬人開設了個人養老金帳戶。個人養老金制度是由大陸政府政策支持、個人自願參加、市場化運營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類似這種借鑒先進國家經驗、主要依靠商業化運作的新制,如果經過試點被證明適合大陸國情,理當盡快予以穩妥推廣。

要防止「防禦性儲蓄」進一步增長或將其轉化為消費,就得增加居民就業和所得,讓民眾敢花錢,也有錢花。這就關係到貢獻了8成以上就業的民營經濟。大陸官方釋放支持民企的信號,然而,陝西民企「空降第一書記」和山東民營企業家實名舉報縣委書記等事件,難免讓官方派發「定心丸」的效果打了折扣。政府在對民企進行監管,包括疫情後的紓難解困,更要透過深入改革進一步理順政府與企業的關係,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才是長久之策,也才能釋放出更大的消費能量。(作者為大陸資深時政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