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失智者安心出門 社會文化待教育

衛福部推動失智友善台灣,次長薛瑞元說,經營友善社區有待扭轉觀念、翻轉文化,從老人需求設想,「要讓老人能出門」,如無障礙交通設施、平整安全的行走環境都是關鍵。 薛瑞元日前接受媒體採訪表示,隨人口老化,失智防治和照護是全球議題,也是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的問題,但打造失智友善社區確實「比較麻煩」,現在很多文化、觀念並沒有設想到老人的需求,經營友善社區就必須翻轉既有的觀念和做法。 為了讓老人行走安全,薛瑞元說,他曾提出市區車速應降速到時速廿公里,當時被一些民眾罵翻,認為不實際。但社區巷弄如果車行飛速、或沒無障礙交通工具,都會大幅降低老人出門意願。 台灣推動高齡友善多年,薛瑞元舉例,檢視大眾運輸,到底有多少低底盤公車,或政府好不容易把騎樓高低不平弄好,要讓行走更安全,卻改不了民眾占用騎樓的習慣;馬路也可能高低不平,連輪椅通行都有困難,「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友善社區的根本是文化的教育,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長蔡淑鳳受訪時說,營造友善社區第一是民眾要先對失智有正確認知,不要污名化、歧視,讓患者跟家屬能走得出來;尊重失智者的人權、傾聽他們的需求,且讓他們有足夠的社會參與。 蔡淑鳳表示,另一個重點是失智友善空間的營造,不單單只是無障礙,因失智者認知、判斷、定向可能出現問題,要在環境、動線設計考量他們的需求,營造讓他們情緒穩定、自在的空間。 目前台灣有七十五%失智症患者都是極輕度和輕度,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說,當友善社區網絡建立起來,極輕度、輕度患者都可以住在家裡,走在社區也很安全、社會參與也足夠,就能延緩失智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