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哥亮表演的階級與性別省思

作者:on.cc東網-妖西 (實踐哲學家)

豬哥亮過世的消息很多人關注,倡議進步議題的人以及各種評論人也紛紛表示他們對豬哥亮紅極一時的歌廳秀的反思。

當「沒有性平意識的豬哥亮我不要」對上「沒有豬哥亮的性平意識我不要」,只會變成零和的弱弱相殘。(東網 資料圖片)
當「沒有性平意識的豬哥亮我不要」對上「沒有豬哥亮的性平意識我不要」,只會變成零和的弱弱相殘。(東網 資料圖片)

搞性別或人權的說,豬哥亮的表演總是消費女體與其它弱勢族群,不足取應受譴責;反國民黨文化壓迫的則說,豬哥亮反映了包括台語文化在內的多重壓迫下,基層勞動者的生活樣態,或許低俗不入流,但那也是欠缺文化與政治經濟資本的台灣基層人士僅有的娛樂消遣來源。

其實,兩方的主張並不衝突,只是重點不一樣。依我看來,事情其實很簡單:結構性的壓迫總是有的而且無所不在,基層勞動者往往是政治經濟與文化上最受擠壓的一群,而在這些人當中,女人和小孩則扮演了弱勢中的弱勢角色。

如果說因為兩邊強調的點不一樣而變成「沒有性平意識的豬哥亮我不要」或「沒有豬哥亮的性平意識我不要」,那坦白說,兩邊都是弱弱相殘的傻瓜。

這局不是零和的,兩邊的目標其實是一致的,都是弱勢的平反,要的都是人的基本尊嚴。

台語文化甚至整個綜藝文化的低俗化,是黨國威權體制留下的悲劇。

國民黨本來就是一個很沒文化的政黨,逃來台灣什麼文化事業也搞不起來,結果連自己大中國的京劇、相聲也因為始終接不了地氣而逐漸衰微。

反觀布袋戲、歌仔戲等台語文化產業,雖然早期備受打壓,但隨著台灣人主體意識提升,相對殘活了下來,只要政府適當協助,未來前景看好,有天若在國際舞台大放異彩也不讓人意外。

台灣基層過去或許只有豬哥亮歌廳秀可以選,但隨著資訊的發達、社會的開放,未來肯定不是這個樣子。

製作一齣夠好笑、市場反應良好且能兼顧性平及所有弱勢族群尊重的表演節目,邏輯上不矛盾,沒有道理說不可能,除非你相信台灣的娛樂產業市場就是非站在弱勢者的傷口上否則不會賣、台灣消費者就是這麼病態和不文明。

我願意相信這是選項不足的問題、是市場沒有夠好的娛樂產品供大家選擇的問題。在這意義下,台灣的政治其實也有類似的問題。長期以來台灣人只能在很爛的國民黨和比較不爛的民進黨中擇一。

這很讓人無奈,但我相信這種情況不會是永久的。第三勢力的崛起,終將改變整個局面,讓台灣開始進入良性的競爭、正向的循環。在影視娛樂產業也類似,網路的普及與影片製作成本的降低,終將改變娛樂產業的生態。豬哥亮低俗的歌廳秀,注定走入歷史。

更多東網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