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心中的女人/齊鳳池

齊鳳池

有人說,全世界每分每秒都在播放著貝多芬的作品。我認為這話說的這點一點也不誇張。因為在貝多芬57年的人生歲月中,他給人類留下了太多的音樂大餐和精神佳品,多的叫人只能天天享受。

儘管貝多芬在人間只停留了57個春秋,他卻為人類譜寫了100多部作品。其中管弦樂幾十首,交響曲9部;《普羅米修斯的生民》、《愛格蒙特》等序曲;鋼琴協奏曲5首,還包括另外兩首,D大調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一首;協奏曲5首;鋼琴奏鳴曲32首等等。

《獻給愛麗絲》是貝多芬創作的一首鋼琴小品。全曲一共262個音符,其中幾節是重複音符,像是反復訴說愛情。就像俄羅斯一位青年唱的那樣:“我的心被你偷偷摘取了,如果你不愛我的話請把心還給我……”

關於《獻給愛麗絲》這首鋼琴小品有許多種說法。很多人認為,這首樂曲是貝多芬四十歲時為他的學生伊莉莎白·羅克爾女高音歌唱家所作。

伊莉莎白·羅克爾是德國的女高音歌唱家,是男高音歌唱家約瑟夫·奧古斯特·羅克爾的妹妹。1807年,14歲的伊莉莎白跟隨哥哥來到維也納,很快就被貝多芬所接納,成為他身邊為數不多的朋友之一。伊莉莎白後來嫁給了貝多芬的朋友。但他們始終保持著親密的友誼,愛麗絲是貝多芬對伊莉莎白的昵稱。

還有一種說法,貝多芬近四十歲的時候,教了一個名叫特蕾莎·瑪爾法蒂的女學生,並對她產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暢的情況下,他寫了一首《致特蕾莎》的小曲贈給她。1867年,在斯圖加特出版這首曲子的樂譜時,整理者把曲名錯寫成《獻給愛麗絲》。

對於《獻給愛麗絲》作品的解釋,俄國藝術批評家斯塔索夫的見解是,他在聽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後,認為這首奏鳴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劇,第一樂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時充滿陰暗預感的精神狀態。他在聽安東·魯賓斯坦的演奏時也有類似的印象:“……從遠處、遠處,好像從望不見的靈魂深處忽然升起靜穆的聲音。有一些聲音是憂鬱的,充滿了無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紛至遝來的回憶,陰暗的預兆……”

我認真數了一下音符,全曲一共262音符,樂曲以迴旋曲式寫成,環繞基本主題,有兩個對比性的插段,一開始出現的主題純樸親切,刻畫出溫柔美麗、單純活潑的少女形象。這一主題先後重複三次,中間有兩個對比性的插部。第一插部建立在新的調性上,色調明朗,表現了歡樂的情緒;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襯托下,色彩暗淡,節奏性強,音樂顯得嚴肅而堅定。一連串上行的三連音及隨後流暢活潑的半音階下行音調,又自然地引出了主題的第三次再現。樂曲在歡樂明快的氣氛中結束。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萊茵河畔距法國不遠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父親是一個宮廷男高音歌手。貝多芬自幼便已顯露出他的音樂天才,父親急於把他培養成為一個像莫紮特那樣的神童,從小就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八歲時,貝多芬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十二歲,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擔任了管風琴師聶費的助手。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聶費學習音樂。聶費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聶費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聶費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求教於莫紮特。莫紮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

莫紮特去世後,他先跟海頓學習,後來跟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利耶裏等人學習。直到1827年3月26日在維也納辭世。

貝多芬死時沒有一個親人在他身旁,但下葬時,卻形成了群眾性的一個浪潮,所有的學校全部停課表示哀悼,有兩萬群眾護送著他的棺樞。在他的墓碑上銘刻著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采的題詞:”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你的並不是志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一個人才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聆聽貝多芬的《獻給愛麗絲》,我一個音符一個音符的回味著愛的溫暖,愛的甜蜜和休止符中淚滴。一生未婚的貝多芬,似乎把生命中的積攢的愛,都獻給了他心愛的女人。

不管《獻給愛麗絲》是獻給朱麗葉塔·圭查蒂的也好,還是獻給伊莉莎白·羅克爾也罷,這都不重要。我想,愛麗絲只是貝多芬心中愛戀著的女人的昵稱。

愛麗絲,就是貝多芬心中最愛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