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合唱》 誕生200週年

1824年5月7日,維也納的皇室、貴族、社會菁英,受貝多芬的邀請,出席維也納皇家宮廷歌劇院管弦樂團,在肯恩頓門大劇院,舉辦的第九交響曲發表會。

飽受病痛折磨、失聰已經12年沒有在舞台露面的貝多芬,當時親自站上了指揮台,第四樂章結尾的大合唱一結束,全場觀眾歡聲雷動、起立鼓掌,深深的被這首革命性樂曲給感動。

為紀念第九交響曲《合唱》誕生200週年,德國柏林的國家圖書館,特別公開展出珍貴的貝多芬手稿,樂譜上留下的每一筆塗塗改改,都是樂聖創作過程的痕跡。

柏林國家圖書館修復師波拉茲克說:「這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樂譜,目前正慶祝其200週年,如你所見是貝多芬在紙上手寫的,不是只寫一次,而是經過多次的更正編輯,將好幾個版本劃、塗改、重寫,最後才呈現出這個樂譜。」

貝多芬在德國出生,但生前在奧地利維也納定居最久。位在維也納南方30公里遠的溫泉療養聖地巴登,正是貝多芬構思第九交響曲的地點,當時他承租的房子,現在已經成為了貝多芬紀念館,展示他生前留下來的各種物品,像是他靈感一來隨手把音符記下的窗戶木板。

第九交響曲從一開始莊嚴的奏鳴曲,到三四拍快板的諧謔曲,第三樂章又轉為平緩華貴、美麗動人的音樂,到第四樂章結尾,由德國詩人席勒作品《歡樂頌》,所改編的大合唱,譜出了慶生的喜悅與自由的快樂,在歷史上經常被選為重大的典禮或是活動的音樂主題,德國納粹、共黨政權、乃至於英王喬治六世的加冕典禮都曾經用過。

樂界普遍把《歡樂頌》視為是貝多芬政治和社會理想的投射,是對和平的渴望、對統一、對四海一家的呼喚。而在1985年歐盟各成員國決定將歡樂頌,定為歐盟的官方盟歌。

巴登貝多芬紀念館遊客哈洛夫表示,「全球性的人道主義,這個時候我們特別需要這,我們應該多聽貝多芬,而不是發動戰爭。」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巴黎奧塞美術館慶30週年 對館內作品進行修復
論文議題悶燒數月 蔡:翻箱倒櫃才找出來
教改25週年 國教行動聯盟:正反效應並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