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劃法修法差很大,藍白版利地方多5千億

近日,引發朝野激辯的財政收支劃分法(財劃法)修正案再次成為焦點。這部法律是中央與地方政府財權分配的重要依據,直接影響國稅和地方稅的分配。為了此法修正案,三黨幾乎是耗盡全力的去推動,尤其是在野黨,因為一旦修法成功,中央不再集錢集權,地方政府可掌控的財源相差5千億之多,難怪大家要全力的去力推自己所修正的版本。

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案涉及重新分配民眾繳納的國稅和地方稅,這意味著有人會獲得更多資源,也必定會有人因此減少。這次修正案的核心在於重新分割「財源大餅」,既涉及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垂直分配,也包括各地方政府之間的水平分配。

據了解,財源分配的第一步是垂直分配,即在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進行資源的比例分配。接下來是水平分配,即在各地方政府之間分配普通統籌分配稅款。然而,這兩步驟都存在爭議,中央與地方間的垂直分配難以協調,各地方政府在水平分配上也各有需求,這使得財劃法25年來未能大修。

目前的財劃法修正案無政院版,藍白聯手提出的修正草案要求中央大幅釋出財源。根據藍白兩黨的提案,預計中央釋出財源可達數千億元,這將大大增加地方政府的資源分配。

普通統籌稅款分配一直存在爭議,特別是新北、新竹等地方政府對現行分配方式不滿。以113年度普通統籌稅款的分配金額為例,全國人口數最多的新北市可獲配468.84億元,但人均分配額僅約1萬1600多元,遠低於其他直轄市,反映了分配公式中各指標權重的不公平性。

現行分配給縣(市)的公式指標,包含基準財政收支差額與營利事業營業額,權重分別為85%、15%。所謂基準財政收支差額,指的是基準財政收入(主要指稅收)與需求(如人事費、法定社福支出等)之間的差距。這導致了如新竹市等地雖有高營業額,卻因指標權重低,普通統籌稅款分配額不高。

隨著近期財劃法修正聲浪高漲,有地方政府提出希望增訂農林漁牧業產值、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污染相關等分配指標。為強化分配公式的合理性,財政部表示,未來修法將研議劃一直轄市及縣(市)分配基礎,並針對地方政府所提的分配指標建議進一步釐清,持續協商,縮小歧見、擴大共識。

外界提出的改革方案中,包含將營利事業所得稅等國稅,加入直接分成的一環。財政部指出,台灣各地自然環境、工商發展條件不一,稅源分布不均情形顯著,若擴大營業稅、營利事業所得稅的直接分成,恐拉大地方財政差距。

有學者指出,財劃法25年未修的主要原因在於,執政黨不願改變現有的財政分配格局,這牽涉龐大的利益分配與政治權力平衡。中央與地方政府間的財政分配矛盾在短期內難以徹底解決,需要更多的協商與妥協。

此外,也有學者建議,中央和地方的財政分配問題,需要更多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以確保各地方政府能夠公平地獲得所需資源。應建立更加科學化和透明的分配機制,以減少爭議和不公平現象。

無論結果如何,財劃法修正案的審查將成為朝野攻防的重要戰場。這次修法能否為地方政府帶來更多財源,還需拭目以待。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這次修法審查將成為財政政策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影響深遠。

更多品觀點報導
5月房地合一稅收同期新高 房價漲多、交易量大是主因
財劃法25年未修,有錢有權,一執政就不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