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困窘下,賴院長的「加薪起手式」是否有效?



文:楊泓偉(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任職於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行政院長賴清德上任以來,起手勢的第一項政策便是幫軍公教人員加薪。考量到軍公教加薪可帶動民間薪資成長與刺激內需景氣的需求,明年總預算納入調薪3%的經費後,中央需增額支出約一百八十億元新台幣。賴揆盼透過公部門調薪,形成示範作用帶動民間企業加薪,進而配合國際經濟景氣回溫的勢頭拉抬台灣景氣。然而,調薪對於點燃台灣消費支出等內需引擎的效果究竟有多大,實令人懷疑。 在經濟學李嘉圖對等定理(Ricardian Equivalence Theorem)中指出: 政府以增加國債、財政赤字的方式讓政府可以在現階段增加財政支出,這個行為暗示了政府勢必在將來某一天會提高租稅以償還債務。而理性的民眾將預期未來會增加更多的賦稅,而減少消費、增加現階段的儲蓄,以因應未來可能增加的稅賦。 該理論意味著政府增加支出並無助於經濟成長。即便該理論曾受到後來凱因斯學派的挑戰,然而以現階段的台灣的財政、經濟狀況來說,蔡政府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卻十分接近李嘉圖定理所預言的結果。 自蔡政府上任以來,鬧得沸沸揚揚的年金改革,暗示著一直以來支撐台灣社會安定的三大脊柱正在傾斜:公保、勞保與健保,三大社會保險均有破產的風險,均需要政府拿出魄力、大刀闊斧的改革,才能延續這維護社會安定的制度。軍、公、教年改造成的效果是使人民預期未來退休後的可支配所得減少,故會提前規畫理財,管控支出,穩定增加儲蓄以支應退休後的生活開銷。 其次,蔡政府所規劃的前瞻計畫,動用特別預算編列,規避舉債上限的限制,預計以八年總經費八千八百億的政府支出建設「綠數水道鄉(綠能建設、數位建設、水環境建設、軌道建設以及城鄉建設)」五大建設計畫。預期透過擴張基礎建設帶動經濟成長的乘數效果,來改善經濟成長、所得與就業等問題。然而在實證經濟學文獻中,乘數效果是否「存在」仍然令人存疑。此外,擴張性公共建設所帶來的排擠效果(crowding-out effect)亦將可能間接導致「私人投資」減少,前瞻計畫的乘數效果恐怕僅存無幾。 此外,賴揆的加薪經濟學忽視了消費的固定效果。民眾的消費行為有固定的習慣,不太可能因為突然軍、公、教加薪3%而有所改變。好比說平時每天習慣喝一杯咖啡的人,不會因為所得加薪3%而增加為喝兩杯咖啡。加薪所增加的可支配所得,恐怕實質花在消費的比例不會太高。相反的,可能更多是存在銀行裡面作為儲蓄以支應未來潛在稅收。所以增額支出一百八十億的預算為軍公教加薪3%是否能有效點燃台灣的內需市場,其效果令人質存疑。 傅利曼等經濟學家所提出的「消費平滑理論」中說到,「人們在決定今天的消費與儲蓄時,會考慮未來的預期消費。」在台灣經濟成長率每年以百分之一點多的速度成長情況下,財政赤字瀕臨舉債上限、動用特別預算編列八千八百億融通前瞻建設計畫支出,不啻壓縮未來國家遭受重大緊急情勢時所可動用的財政預算,再加上公保、勞保、健保破產破產疑雲仍壟罩在台灣上空,試問加薪3%經濟學與前瞻計畫的乘數效果,是否真能解台灣經濟之沉痾?今日政府關乎國家前途的經濟政策,恐怕猶如《莊子:涸轍之魚》的預言故事而已。 延伸閱讀

■  一位台灣工程師獨家告白:我如何考進全球龍頭企業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