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週報》電動車旺,台達電法說看好?散裝航運回來了

長跑15年,台達電(2308)電動車邁入收割期
缺藥潮能解否?國產藥廠新曙光?
南美穀物出口旺季+大陸兩會拚經濟點火需求,散裝航運重返成長軌道

長跑15年,台達電(2308)電動車邁入收割期

在電動車、儲能、資料中心及樓宇自動化等市場應用驅動下,台達電2022年交出一張營收3844.5億元、稅後淨利326.66億元、每股盈餘(EPS)12.58元的漂亮成績單,董事會決議擬配發現金股利9.84元,亦是近五年新高,可以預見3月7日法說會中將有喜訊。

「能源轉型已經是產業發展的趨勢,」台達電董事長海英俊直言,更以自家客戶福特熱銷的皮卡電動車為例,電動車除了是運具外,還能當發電機,功能相當多元,「電動車的市場爆發時間已經到了。」「電動車的訂單是疊起來的,訂單是非常確定,循環起碼是5年以上,這跟手機、個人電腦等消費性產品不同。」

台達電董事長海英俊。蘇義傑攝
台達電董事長海英俊。蘇義傑攝

台達電電動車這條路自2008年算起,已經長跑了15年,也是首度轉虧為盈的一年。電動車業務從車內的車載充電器、直流轉換器以及驅動馬達;車外的充電樁、充電管理平台、結合儲能與太陽能發電系統的充電解決方案都有布署。打入供應鏈才是最難的一點,從拿訂單到出貨至少三年,但只要接到訂單,至少是五年時間起跳。

台達電在美國、印度、匈牙利、中國、泰國及台灣等地都有建廠與產能布署。2022年購買位於美國德州達拉斯現有廠房,2024年就可以投產;在印度充電樁累積出貨量已經超過7000台;子公司泰達電在匈牙利建廠;產能配置上中國、泰國及台灣分別占60%多、20%多及10%。

台達電手握長期動能的電動車、AI與雲端漲潮下伺服器相關業務,未來業績只會更好?或許從鄭平當年的超前部署歷程來看,早已有線索。

缺藥潮能解否?國產藥廠新曙光? 

去年底中國解封後引發搶藥潮,在全球原料藥、原物料短缺連動產生的種種問題,加上健保藥價機制,都讓國內缺藥嚴重。竟然連經常性的一線用藥,像是抗生素「安蒙西林」、退燒藥「乙醯氨酚」、制酸劑「氧化鎂」(胃藥)等,都名列缺藥榜上。缺藥的燙手問題怎麼解?近期已讓國內藥廠有「可趁之機」。

事實上,健保署3月2日公告藥價調整結果,對藥廠來說就是正面喜訊。這個新制度將在4月上路,考量缺藥問題,調整品項減少約5500項,並鼓勵國內製藥廠以同成份、同含量、同劑型生產缺藥品項的藥品,為國內醫藥生技股注入活水。最近已經帶動許多製藥生技股大漲。

全球原料藥、原物料短缺,加上健保藥價機制,讓國內嚴重缺藥。賴永祥攝
全球原料藥、原物料短缺,加上健保藥價機制,讓國內嚴重缺藥。賴永祥攝

例如,強生(4747)、中生化(1762),生達(1720)、寶齡富錦(1760)、立康(6242)、逸達(6576)等生技股都漲幅明顯,杏輝(1734)、中化(1701)、松瑞藥(4167)、健喬(4114)也跟進上漲。

甚至,因這波缺藥浪潮帶來的買盤升溫,還包括國光生(4142)破傷風疫苗新廠,通過衛福部食藥署GMP查廠認證,明年復產上市提供年產量100萬劑供應,消息一出就推升股價彈漲3.5%。

專家認為,不少藥品在專利到期,悄悄退出台灣市場,將帶動市場出現許多學名藥,或是具備與原廠同成分、同劑型的藥品藥廠,將直接受惠轉單動能。

南美穀物旺+大陸兩會題材,散裝「航海王」回來了?

航運業乾散貨交易旺不旺?看業界黃金指標的波羅的海運價指數BDI就知道。好消息是:2月下旬起,BDI一連上漲10天到3月3日,上演「破底翻」,累計漲幅超過100%,點數已站上1145點,已堂堂衝破千點大關。

為何會如此?原來,3月南美穀物出口是旺季,加上中國全國政協會議和全國人大會議「全國兩會」經濟復甦計畫也在此時帶動,讓各類散裝「航海王」股價後勢看漲!

散裝航運股到底有那些?主要包括了:裕民(2606)、慧洋-KY(2637)、四維航(5608)、中航(2612)、台航(2617)、新興(2605)、益航(2601)等航商。

每年3月,南美洲穀物進入出口旺季,像是巴西、阿根廷的大豆,澳洲的小麥等陸續出口,運往亞洲及非洲等地區,穀物載運需求增長可期。此外,俄烏戰爭後,原本是小麥及玉米主要出口國的俄烏,部分地區及進口國轉向南美進口穀物,在航程拉長、運費提升下,也形成對載運需求的加溫。

中國的全國兩會,先前已釋出拉經濟的風向,相關的投資項目及強化基礎建設是該會重點,目的在解封後的需求回溫,而中國正是全球最大原物料進口國。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去年進口鋼材、糧食、煤炭分別減少26%、11%、9%,未來在這幾個項目的需求提升下,散裝航運需求也會浮現。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鄭平超前部署電動車,台達三度轉型市值翻三倍
竟有131種藥缺貨!醫師驚呼30年首見
航運路線大轉彎、貨變少運價跌,散裝航商為何還樂觀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