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停車位卻沒有「獨立權狀」? 遵循5大原則不踩雷 一文搞懂怎麼買才不會爆糾紛

根據2021年9月份的汽車市場銷售報告顯示,全台9月新車領牌數為41,133輛,較8月成長24.1%,對比2020年同期,同樣也年增10.4%,創下近16年來新高。

車市暢旺的狀況或許與疫情之下,民眾希望減少接觸有關,同時帶動民眾對停車位需求增加。因為買車得考慮停車問題,若是住在人口稠密之處,自家又沒有停車空間的話,就得花費更多心力處理「停車位」。

針對準備購買停車位的民眾,21世紀不動產指出,停車位的產權登記狀態依據「預售停車位買賣契約書範本」所載資料,可分為「法定停車位」、「增設停車位」、「獎勵停車位」等三種不同類型的車位產權,是否可以轉租或單獨買賣的情況各不同,若民眾買車位前沒有搞清楚其中差異,容易衍生糾紛。

「停車位」可依產權登記狀態分三種

一、法定停車位

「法定停車位」指大樓按其總樓地板面積多寡,所必須設置之停車位,雖然有其產權但「沒有」獨立權狀,因此不得與建築分開買賣。

若住戶想出售其車位,買賣對象僅限定同棟大樓住戶,或者是將車位與房屋一同出售。且法定停車位必須登記為公共設施。在辦理產權登記時必須注意登記的部分是屬於「大公」還是「小公」,在計算管理費和房屋稅時有差異。

二、增設停車位

「增設停車位」指的是,在法定停車位之外由建商自行增設的停車位,此種停車位之產權登記得以「公共設施」或「獨立權狀」方式登記,若為獨立權狀登記則可以單獨出售,屬於十分搶手的車位,也容易成為炒作的目標。

三、獎勵停車位

「獎勵停車位」則為政府鼓勵建商增設停車位,給公眾使用換取容積獎勵的停車位,可登記成「公共設施」或「獨立產權」,此種停車位具獨立登記產權,可單獨買賣,也沒有「法定停車位」不得移轉區分所有權人以外的人的限制。

但是,獎勵停車位在過去容易產生糾紛,主要是因有些建商換取容積後沒有將車位開放給公眾使用,且以前內政部函釋,並無將所有權人排除在大眾之外,所以造成民眾花錢買車位卻不是自己的,甚至民眾想停該車位,還被拒於門外等現象。

值得留意的是,該法規已於2012年12月31日落幕,雖然現已無此獎勵措施,但民眾購買中古屋時還是有可能遇到獎勵停車位。

「五大原則」挑車位不踩雷

民眾若想要購買停車位,除了了解停車位依產權登記狀態分為三種以外,21世紀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董家菱指出,購買車位前,需注意停車場防水排水系統有沒有做確實,另外,也有5大原則可供遵循。

一、電梯距離

離電梯的遠近,日後採買會立即有感這一小段距離。

二、車位空間

車格空間是否夠大、好開門,像是旁邊有柱子的車位可以確保開門後下車的空間,頗受民眾歡迎。

三、不要出口

離車庫出入口太近,車輛流動頻繁,不小心被擦撞、擦傷的可能性增大。

四、不要靠牆

停車場末端且靠牆,與行車道形成90度直角者,進車倒車皆十分考驗駕駛人技術。

五、不要轉角

彎道車位則十分考驗「其他」駕駛人的技術,方向盤打得不及時或是車速較快,就很容易撞上停在該車位的車輛。

最後,董家菱也提醒民眾,一般情況而言,標準停車位的尺寸是長5.5公尺、寬2.5公尺,總面積加上車道持分約在8到12坪,若是買到的車位坪數在8坪以下,很可能就是民眾買了車位卻又多負擔公設價格,等於被扒了兩層皮。


更多今周刊文章
年收入120萬小夫妻想買千萬房,憂心:這樣還能生小孩嗎?五子登科的代價算給你看
我曾在梳子壩走過10多次...謝金河慟生命逝去:要思考周邊配套,別讓憾事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