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家是統一或全聯?台灣家樂福很賺錢,但法國總部卻因「這一點」想賣?

台灣家樂福真的要賣?最近全聯、統一都被點名是買家,雖然當事人並未證實傳聞,但仍引發業界熱議。其實,台灣家樂福一向賺錢,但併購傳言不斷,究竟法國總部打什麼算盤?

「你們家要買台灣家樂福嗎?」近日,媒體不斷追問各通路大咖,包括全聯董座林敏雄、統一董座羅智先都做了回應。林敏雄證實大潤發、家樂福要出售,都有人找他洽談,但他「沒有答案」,因為怎麼說都會引發市場衝擊。

另一廂的羅智先,也在新事業開幕會場被堵麥。「我們現在這種關係就像婚姻一樣,不能去講,這對人家不禮貌!」羅智先以「婚姻」比喻,引發更多揣想。不過,他指出家樂福是國際級的大公司,每年都會啟動例行性的策略評估,但不表示就是敲定買賣。

其實,統一早就是台灣家樂福的股東,台灣家樂福由法國家樂福持股60%、統一集團旗下統一企業持股20.5%、統一超商也有19.5%股份。

據了解,台灣家樂福在看到相關報導後,也試圖求證法國總部,但總部依舊未給出任何具體資訊。

家樂福總經理王俊超。張智傑攝
家樂福總經理王俊超。張智傑攝

家樂福總經理王俊超。張智傑攝

台灣家樂福年營收700億元、獲利創新高

外界會如此關注此事件,正因為家樂福是台灣量販業龍頭,它的一舉一動無疑將牽動國內零售業市場板塊。除了媒體報導,網路討論聲浪亦不斷。

就有網友好奇,台灣家樂福業績不俗,2020年營收700億元、稅後盈餘19.4億元,創下新高;2020年又成功併購台灣頂好和JASONS超市,一躍為台灣第二大超市業者,後勢大好,法國總部為何選擇賣掉這隻能賺錢的金雞母?

其實,外人眼中看似意外,但從家樂福(Carrefour)、這家法國超市巨擘近年退出亞洲地區的腳步來看,似乎有跡可循。自2019年出售中國家樂福後,台灣就成了集團在亞洲的唯一市場。

家樂福1995年進軍中國大陸開業,一度坐擁高成長曲線。回頭翻閱10、15年前的報導,不難看到集團高層如何將中國大陸形容為「極具潛力的重點市場」。

事實上,不光只中國大陸,就連俄羅斯、印度、印尼,都曾是集團首席執行官口中的「擴張業務的主要市場」「希望之地(promising)」。然而,隨著物換星移,2009、2012、2014年家樂福已接連退出俄羅斯、印尼、印度等地。

以俄羅斯為例,當時家樂福進軍俄羅斯不到兩年便選擇棄守。理由是認為在可預期的短中期時間內,無法成為俄國市場領導者。

池孟諭攝
池孟諭攝

池孟諭攝

台灣家樂福是「小金雞」,卻輸給「希望之地」?

那麼,反觀台灣,1989年第一家店在台開幕後,當時還是亞洲第一家分店。經過32年在地耕耘,已是國內量販龍頭的台灣家樂福,又為何要賣?

因為一個殘酷的事實──市場規模。年營收700億元、一年獲利近20億元的台灣家樂福,在總部眼中恐怕只是「小市場」,縱然賺錢、也僅是「小金雞」。

1959年創立於法國巴黎的家樂福,版圖遍及三大洲超過30國家,是全球第二、歐洲最大的零售商。對於這樣的跨國企業,不論是併購或出售,均是常見的事業擴展與資產操作手法。

觀察集團在全球布局策略,家樂福對於所重視的「核心市場」,投資一直未中斷。

以巴西為例,2007年收購當地超市Atacadão後,便一舉成為巴西第一大超市集團。如今巴西更是躍居家樂福的全球第二大市場,僅次於法國。2020年家樂福又收購了萬客隆於巴西的30家分店。

巴西超市Atacadão。取自Atacadão SA臉書
巴西超市Atacadão。取自Atacadão SA臉書

巴西超市Atacadão。取自Atacadão SA臉書

今年3月,再斥資11億歐元(約新台幣360億元)買下巴西第三大食品零售商Grupo BIG Brasil SA,持續在當地大舉加碼投資。根據外電報導、家樂福評估,此交易將可在後續三年、每年新增約2.6億歐元(約新台幣85億元)的利潤。

兩相比較,加碼巴西一年便等於台灣四倍獲利。難怪總部眼中的巴西看來更像是一座金光滿滿的「希望之地」。

若是在資源有限、重整配置的考量下,選擇集中力道發展核心市場的商業思惟,顯得合情合理。

跨國企業算得精,賣與不賣看的是整體利弊

回頭看看台灣。8月18日正式開幕的家樂福新南港店,主打「全齡」與「社區化經營」,提供生鮮、雜貨食品、家電、五金、運動、清潔、保養等16大特色專區,3萬多種商品,更針對社區型態提供熟食加熱服務。

隨著新開店加持,以及改裝完成的頂好超市與JASONS,台灣家樂福預期今年營收上看900億元。相信這樣的成績單,總部不是沒看到。

台灣家樂福內部同仁私下坦言,其實總部進行資產調整算是年度常態性任務,全球各市場皆會納入評估,不會只是針對台灣。賣或不賣,身為子公司無法置喙。

目前台灣團隊持續按部就班,努力落實各項中長期目標,近期還宣示2025年全面停售籠飼雞蛋,展現台灣家樂福對食物轉型與動保議題的承諾。

倘若有天,出售消息成真,能獲得愈高的賣價,也算是市場對台灣經營團隊的另類肯定吧。

池孟諭攝影
池孟諭攝影

池孟諭攝影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