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劉忠繼65歲血癌驟逝》醫:「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多發生在60歲左右...應定期追蹤檢查

曾任復興航空發言人的資深媒體人、前台視主播劉忠繼,15日下午因血癌驟世,享壽65歲。(圖片來源/劉忠繼臉書)

曾任復興航空發言人的資深媒體人、前台視主播劉忠繼,2022年5月確診名為「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及骨髓纖維化」的一種血癌,15日下午與世長辭,享壽65歲,消息一出,讓各界感到痛心與不捨。

血癌對國人的威脅持續上升,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不僅108年新增達到約2500位患者,更陸續在105年成為我國男性第10大好發癌症、108年上升至第9名。

台灣癌症基金會個管師鄭筱薇指出,血癌可怕之處在於它沒有任何預兆或病徵,不像其他癌症能把腫瘤一刀切去,也沒有早期或晚期之分,一旦發病便來勢洶洶。

究竟血癌是怎麼發生的?該如何診斷及治療?

(延伸閱讀:缺藥品項不砍價、用200億補黑洞只能治標...製藥公會:政府應另立預算補貼藥價 )

白血病5大致癌病因

白血病是源發自人體內最主要造血組織器官-骨髓的惡性疾病。臨床上依其自然病程之緩急可先區分為急性白血病(Acuteleukemia)與慢性白血病(Chronicleukemia),其次再依白血病細胞之來源與型態學上的特徵,再細分為急、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以及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鄭筱薇指出,白血病的成因複雜,不僅呈多樣性,有些致癌機轉的細節,迄今仍然不清楚,目前癌症專家學者經常提及的白血病致癌病因包括:

1. 基因突變(如唐氏症)

2. 暴露於有放射線污染的環境(如車諾比爾核爆意外)

3. 病毒感染(如第一型人類T淋巴球細胞性病毒HTLV-I)

4. 化學物品的刺激(如有機苯的接觸)

5. 體質的因素(癌基因的表現型)

而疾病共通性及最早期的症狀可能是全身倦怠,約有一半的患者是在常規的血液檢查後才發現有不正常且不成熟的白血球,經轉介至專科醫師處才被診斷為白血病。鄭筱薇表示,白血球數目過多加上不成熟的血芽細胞,目前是診斷白血病最早且最有力的證據。

「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多發生在60歲左右

什麼是「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也稱骨髓造血功能不良症候群」?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指出,正常的骨髓內有造血幹細胞會分化生長成為各種血球,血液中的紅血球、白血球以及血小板便都是由造血幹細胞分化而來。而「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指的是造血幹細胞的分化過程異常,導致骨髓內出現過多不成熟的早期造血細胞,由於這些早期造血細胞無法繼續分化為正常的血球,因此血液循環中的血球數會低於正常值,也可能會出現型態異常的血球。

造血幹細胞分化不良的情況可能只會對一種血球造成影響,但也有可能使超過一種以上的血球種類發生異常。

至於為什麼會得「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解釋,「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確切、直接的致病因子目前仍不清楚,但一般認為體質加上外在環境中誘發因子的刺激,兩者交互作用是造成「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發生的原因。而可能的誘病因子則包括化學有機溶劑、 藥物、殺蟲劑等,治療癌症的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也被認為可能會引起 「骨髓造血功能不良症候群」。

「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多發生在60歲左右的老年人,但年輕人也可能罹病。部份患者會發展成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因此「骨髓造血功能不良症候群」也被視為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前期。

罹患白血病須定期追蹤血液檢查,確保是否復發

有哪些治療「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的方法?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指出,有許多健康問題都可能會引起血球低下症,因此在治療前醫師會先進行詳細的身體檢查評估,以排除血球低下症是因為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可 能。治療「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的方法將依患者的症狀、疾病的嚴重度、年齡、原本的健康情況,以及是否有適當的骨髓或其他造血幹細胞捐贈者等條件來做選擇。

治療可依照功效分為:

1. 支持療法:針對症狀做處置,例如血紅素或血小板不足就予以輸血、發生感染就使用抗生素治療等。 

2. 促進骨髓内造血細胞的生長。 

3. 消滅不健康的造血幹細胞。

常見的支持療法例舉如下:

(1)輸血治療 

輸血治療是改善骨髓造血功能不良症候群症狀最常使用的支持療法,可以直接改善血液中血球數過低的問題。依疾病情況以及嚴重度個人需求不同,患者可能每2個禮拜到2、3個月需要接受輸血一次。

(2)血球生長因子治療 

針對不同種類的血球低下,可使用不同的血球生長因子來促進血球的生長。目前並沒有確切的血小板生成因子,但臨床上可使用抗纖維溶解劑來幫忙止血,而改善血小板低下導致容易黏膜出血的情況。

(3)化學治療 

由於部分骨髓造血功能不良症候群的患者會演化成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也就是所謂的血癌,因此醫師會將治療癌症用的化學藥物用來治療「骨髓造血功能不良症候群」,以殺死分化異常的骨髓造血細胞。此時治療就等同血癌,除了化學治療外,還會考慮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情變得較緊急而不穩定。

(4)造血幹細胞移植 

造血幹細胞移植是能夠治癒「骨髓造血功能不良症候群」的唯一方法;包括骨髓、週邊血幹細胞及臍帶血移植。不過需考慮配對是否相合及移植相關併發症等問題,故進行移植所須具備的條件較一般治療方式嚴苛,移植後又必須密切監控可能發生的複雜併發症,並非適用於每一位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能接受移植的機會並不高。

台灣癌症基金會也提醒,罹患白血病患者,須定期追蹤血液檢查以確定疾病是否復發,若是2、3年內沒有復發,表示復發機會相當低。若接受骨髓移植者,必須服用抗排斥藥至少半年,且須定期回門診追蹤。服用抗排斥藥時免疫能力會降低,應避出入公共場所以防感染。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幕後》無人機特別預算政策急轉彎 分5年改列年度預算
國壽、新壽、台壽、中壽前兩月陷虧損 金管會解危鬆綁外匯準備金提存規範
23國會議員力挺 台灣跨黨派半導體聯盟成立 郭國文:助政府制訂更完善的半導體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