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高階醫材、也出租人才!益安生醫「留尾巴」商模,讓客戶不斷上門

由於醫學的進步,心臟瓣膜修復及主動脈剝離這類過去需要開胸腔的大手術,已經能夠透過微創手術完成。醫師可在病患的鼠蹊部動脈切口,用心導管將人工瓣膜或覆膜支架,推至心臟或主動脈置換。手術完成後,能夠愈快讓動脈止血,患者愈有安全保障。

過去,心臟科醫生必須搶在數分鐘內,兩次下針完成十字縫合動脈,大幅考驗技術。由益安生醫開發的「大口徑心導管術後止血裝置」,便鎖定這個為動脈迅速止血的痛點,協助醫師只下針一次,就將股動脈精準地以90度十字縫合,止血時間縮短為22秒。

益安生醫 圖/益安生醫
益安生醫 圖/益安生醫

這項創新裝置也吸引日本醫材商泰爾茂(Terumo),主動找上益安談合作,雙方在2018年簽署了總金額5,000萬美元的專利資產讓與協議,益安將「大口徑心導管術後止血裝置」專利資產賣給泰爾茂,並協助產品走完量產、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認證流程。預估最晚2022年初,就可取得FDA第三類高階醫材PMA(上市前許可)證明,屆時可望成台灣首例。

對益安來說,這不僅是公司成立以來第一個大型授權案,更打造了全新的「委託服務」商業合作模式:合作初期,泰爾茂支付2,000萬美元簽約金,之後按產品進度(從通過法規、製造優化到FDA認證等)支付里程金;3年多來還向益安「租人才」,像是每月依照需求租用10~15人,協助產品落地。

益安副財務長陳靖宜認為,將人才出租給泰爾茂,也讓同仁有機會與大廠合作,豐富國際合作經驗。

在創投圈,醫材新創將產品和技術團隊一併賣給大廠,是行之有年的獲利出場模式。畢竟醫界通路多由大廠掌握,優勢是產品多元、能提供醫院自助餐式服務;產品單一的小公司打不進醫院通路,轉而聚焦產品研發。

益安生醫介紹 圖/數位時代
益安生醫介紹 圖/數位時代

堅守核心團隊,只賣點子跟分公司

對於創投圈這套常規做法,益安董事長暨創辦人張有德直言,創投先天有結算期限,無法長期養團隊,出售是自然的選擇,但有點浪費!「當整個團隊都賣掉,下一個產品開發經驗值勢必得重頭累積。」他說。

因此,益安並沒有依循這條醫材新創常走的單行道,他們雖然把產品賣出去了,核心團隊還是留著。「我們的強項是想idea!了解醫生在微創手術中的痛點,詢問他們是否需要(這個idea)。」

張有德說,「醫材開發是類似一個客戶講症狀,由開發團隊幫忙治病的過程。」而事實上,每一個醫材產品的開發路徑也十分類似,從發想到過濾想法、如何用醫生的語言跟醫師溝通、如何做動物實驗、跟供應商長期合作、與FDA人員溝通......,環節中處處是學問。如果跟醫師的互動不足,產品設計失誤,往往得等到6個月後產品原型開發出來才會發現,速度就被拖累。

我們工程師的專業就是把知識變成常識。」張有德自豪地說,益安團隊中的法規副總積累長年經驗,可以讓益安的產品開發速度,比起經驗少的團隊快上好幾年,也能更快取得FDA認證。

益安提供_董事長張有德1 圖/益安生醫
益安提供_董事長張有德1 圖/益安生醫

不僅賺研發財,也賺加值製造

不過,考量到許多談授權的大廠,買了產品還是想買團隊,益安也已針對每個產品,分別成立小型子公司(目前有心胸外科醫材Aquedeon、骨科醫材Panther Orthopedics、泌尿醫材意能生技),授權談判過程中,若大廠堅持連人一起買,就可出售這些事業體。

針對醫材專利資產賣斷的商業模式,某個時間點有一筆授權金入帳,下一次新產品談妥授權可能得等1~2年後,張有德坦言,台灣資本市場「還在學習,比較期待公司能保持現金流,營運有可預測性。」

長遠來看,益安不想一次賣斷產品後,就跟客戶結束合作,「我希望留一個尾,讓客戶常回來。」這也是益安轉投資醫材製造廠達亞國際的原因,他們會在授權洽談中,建議客戶下單達亞製造,一方面降低客戶製造移轉的風險;另一方面,取得授權後就能馬上銷售,保持供貨連續性。

近兩年因新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全球醫材產業發生許多變化,不少供應商出現危機而消失或轉型。張有德認為,台灣業者可以善用優勢:拚品質服務及供應速度、重視IP(智慧財產權),輔以醫學的進展,有利於了解醫材使用知識,台灣在醫材供應鏈上將充滿新機會。

成立第9年,益安今年因股息收益及釋股達亞國際,帶來豐厚業外進帳,上半年EPS(每股稅後純益)衝上35.73元。張有德說,「益安不僅研發賺錢,也做到製造賺錢,期望為台灣打造新的產業模式!」

益安提供_董事長張有德 圖/益安生醫
益安提供_董事長張有德 圖/益安生醫

益安生醫

成立|2012年
負責人|董事長兼總經理張有德
目標|創立醫材新產業模式,打造下一世代微創醫材
成績|❶2018年與泰爾茂就「大口徑心導管術後止血裝置」簽署專利資產授權協議;❷投資醫材製造商達亞國際轉型成功,2021年處分獲利25億元

最新11月號雜誌《台灣生技新版圖》馬上購:傳送門
「電子雜誌」輕鬆讀:傳送門

責任編輯:吳佩臻、張庭銉

更多報導
永昕投資最新、最難技術,生技教父能打造台積電第2?
醫界人才供過於求、血汗醫護問題如何解?施振榮提2大呼籲、6個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