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團隊處理520兩岸效應的能力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即使是同黨交替,賴清德政權的開局卻比外界預期的顛簸許多。對內,民進黨發動街頭民意施壓,在國會內外釀成近年少見的朝野高度對峙。而大陸藉「馬習二會」契機拋出的幾個慢速好球,如兩岸同屬中華民族、「都是一家人」等概念,賴團隊則選擇一球都不揮棒,任憑其通通落地,未予回應。回顧馬習二會前後,大陸對內對外反覆重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等概念,其實已釋出了面對民進黨三連任,大陸未必需要操切應對,兩岸關係也尚未被逼到不可轉圜的牆角等意涵。

在具體政策面,賴尚未就職前,大陸在4月特別放低身段,主動「促請」台灣方面共商恢復海上客運直航和增開30個空運航點等事。特別是陸方對外明言「已循既有管道」對台方提出訴求,其寄寓的某種可能性──即海基、海協大兩會雖因一中共識未成而無法重啟;但負責具體分項事務的各組小兩會機制,卻不無恢復全面正常協商的空間。然這一潛在願景,卻因520演說的「暴投」而暫告蒸發。

即使有親綠人士事後圓場稱,賴清德的演說文本未提「台獨」2字,也不是用「台灣和中國互不隸屬」等最強烈的字眼來表述,較諸賴從政初期的「原典台獨」立場,已有所妥協,應視之為「善意」。然而,賴清德一不像蔡英文那樣,願意正視明確定位「兩岸兩區」性質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制定頒布於南京的民國憲法,更被賴逕自「超譯」為兩岸互不隸屬的張本,而無視於大陸人民在中華民國現行的政策和法制實踐中,仍不被視為「外國人」的現狀。

此外,賴在講話中隱諱地為台灣自賦第一島鏈的地緣「制中」角色,還特別點名感謝美國通過的涉台《印太安全補充撥款法案》,更挑動北京最敏感的中美競逐神經,欲使台海問題國際化的議程鋪排昭然。這顯示,一來賴清德或尚未走出選舉期間「疑賴論」陰影,不斷加碼向美方送出投名狀;另一方面,賴團隊對北京的可能反應和陸方消化這些立場的情緒成本則無視或無感。

邇來,更聞美方各界對賴的演說大致認可之際,還頗為訝異大陸何以大動作軍演反制。如果華府的這種認知落差和訝異之情是普遍的,則外界更需擔憂:8年以來,民進黨和美方政府及兩黨相關策士已形成了某種涉陸重大判斷的「迴聲室效應」──他們動輒互相認可和看好彼此的「克制」努力,卻對陸方眼中真正警報大作的尖銳和敏感之處缺乏足夠的感知。

這樣的回音壁如果越築越高,最損害的其實是美國意欲充當兩岸間「離岸平衡者」的控局能力和穿梭遊說信譽。衝擊所及,不僅台灣問題的控管可能會淪為第一個受害者,中美間因此消蝕的互信還將打擊雙方通過戰略溝通協作,處理全球其他地緣重要熱點問題的政治意願。

心口一致、直抒胸臆或為普通人做人的圭臬,但領導人必須考量的是全民利益。賴清德在重大問題上的一言一行都將使台灣和他一起承受波動和成本。眼下,賴既未面臨來自獨派核心支持者的壓力,那又何必從起手式就擺出凌厲切割的鬥拳,對大陸的區域和全球角色全然採用負面表述言之?演講基調與事前放風有落差,事後的圓場詮解更不及時,可謂賴團隊處理520兩岸效應的明顯失著。

黃埔百年校慶即將到來,在這一必然要回顧民國的實存跨越兩岸空間,百年軍史如何連綴不斷、世代承襲的重大場合,賴清德能否為已消耗的兩岸互信赤字回血補分,端看賴團隊的學習曲線能否迅速抬升。而台灣的安全存續亦實繫於此。(作者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