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如何突破國會少數的困境?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賴清德總統前天剛就職,並在就職演說中強調「行政立法協調合作,共同推動國政」,昨天立法院朝野卻繼續在院會中對峙。雖然立法院外有不少民眾集結聲援民進黨,但民進黨在院會內卻似乎陷入「表(決)不贏、打不動」的困境,只能不斷以各種動議拖延議事的進行。

民進黨在議場內的表現不如以往強悍,除了人數只堪與國民黨持平,國民黨新科立委年輕力壯、初生之犢不畏虎之外,更主要是因為民進黨過去8年的完全執政,皮鞋穿慣了換不了草鞋,早就沒有當年那種受壓迫、悲憤的匪氣。即便在場外聚集了綠營側翼想要複製當年的太陽花運動,但當林飛帆都已經入主總統府成為國安會秘書長,太陽花又怎麼可能不變味?

若場外群眾真的再次衝進立法院、占領議場,讓所有國政都停擺,最頭痛的恐怕不是韓國瑜和國民黨,而是賴清德自己要想辦法收拾。今天的民進黨立委諸公,難道還願意像當年太陽花一樣,替學生們「看門」嗎?

武鬥不行,文鬥又偏偏是完全複製過去8年民進黨在立法院運作的模式,民進黨再怎麼大聲講「黑箱」,也無法激起社會的共鳴。民進黨團現在唯一的指望,就是能否拖過本週五、下週二的兩天院會,等到下週五(31日)立法院開始總質詢,相關法案的審議就會暫時延後。可以預見,若國民黨堅持在下週二前要通過「國會改革」相關法案,綠委們就算不想打、打不贏,也只能夠拚命。但即便能拖過這次,若整體情勢沒有太大的變化、朝野的氛圍沒有改變,民進黨遲早還是要面對。

國會少數是賴清德的致命傷,缺乏國會的支持,賴清德政府未來所有想要推動的政策和預算,都很難在立法院通過。賴清德雖然在勝選當天曾提出「民主大聯盟」的概念,說面對新的國會結構,台灣必須走向「溝通、協商、參與、合作」的政治。但從選舉結束至今,賴清德都沒有跟在野黨進行過任何的溝通,就職演說更是充滿了鷹派的味道。

賴清德5月14日宴請民進黨立委時,下令要民進黨立委在520後「反守為攻」,「即便表決輸,論述一定要贏」。5月17日立法院發生議事衝突後,賴清德第一時間要當時的準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前往台大醫院慰問立委並譴責暴力,潘孟安並表示,已有立委送醫,立法院不宜再進行議事。當晚賴清德也親自在臉書發文,批評立法院議事「程序不正義」,同時感謝民進黨立委「奮戰到最後一刻,展現我們守護民主的堅強意志」。

就職演說中,賴清德一開始就談到「行政立法協調合作,共同推動國政」,指立法院的議事運作,應該遵守程序正義,多數尊重少數,少數服從多數,才能避免衝突,維持社會的安定;賴清德還說,當朝野政黨推動法案時,都能夠合乎憲法,秉持人民至上、國家優先的精神時,國政自然順利推展。

賴清德的話,明顯是指責在野黨的作為不符合程序正義、不合乎憲法,又把「多數尊重少數」置於「少數服從多數」之前,絲毫沒有要退讓、溝通、協商的意思。賴清德不肯退、不願談,綠委們即便表不贏、打不過,也只能硬著頭皮上;而所謂的「論述要贏」,也只在綠營的同溫層之間。

賴清德個性強硬、一貫的自我感覺良好,明明是有史以來得票率第二低(僅略高於陳水扁2000年)的雙少數總統,卻在就職演說聲稱是「得來不易的民主勝利」,明明政治能量不足,卻用有史以來最強勢的姿態組閣,搞得民進黨內怨聲四起,又以嗆聲對岸和在野黨,來逼迫國人和民進黨人,不得不跟自己綁在一起。

賴清德的政治生涯順風順水,除了4年前和蔡英文爭總統黨內初選落敗之外,選舉從來沒有輸過。2014年賴清德選上台南市長,因為議長李全教涉及賄選而拒絕232天,但當時民進黨議員仍超過議會的半數,之後擔任行政院長也是民進黨完全執政。賴清德完全沒有少數執政的經驗,他的字典裡也從來沒有妥協、謙卑、忍讓等詞彙,即便當年跟蔡英文之爭,也是寸步不讓硬撐到最後一刻,然後被蔡英文完全碾壓。

賴清德雖然嘴上說「民主大聯盟」、「溝通、協商、參與、合作」,但實際的作法跟以往卻沒有任何不同,仍舊是靠著指責對手、凝聚同溫層,假民主之名、行民粹之實。民進黨在國會改革議題上就是全盤否定抹黑對手,沒有任何要討論、折衷的想法。但如今的賴清德和民進黨能量明顯不足,完全無法達到過去的效果,民進黨在這一役上並沒有佔到便宜,更遑論獲勝。

賴清德過去的成功方程式完全無法面對他今天的處境,剛上任的賴清德或許意氣風發、自信滿滿,但不久後就會發現,自己所有的政策、法案、預算都受制於國會,雖然可以將責任部分推給在野黨,但不滿的民意多數還是會指向自己。

賴清德遲早會被逼著學會協商、交換、妥協,不管對民進黨內或民進黨外,否則四年任期將乏善可陳,民進黨的支持度也會更加低落。賴清德當然可以獨享行政權,但若想要突破國會少數的困境,遲早必須落實自己口中的「溝通、協商、參與、合作」,才能讓政府的運作儘早上正軌。

選後至今國民黨仍是多頭馬車,地方諸侯、黨主席、韓國瑜、傅崐萁不僅「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彼此還互相提防、暗中競合,沒有人能定於一尊,也沒有真正的決策核心、權力核心。若賴清德能夠提早改變心態,他還有機會能夠選擇對話的對象,讓自己和政府的處境相對好一些;若是等到朝野你死我活成為常態,藍軍也不得不凝聚在鷹派的領導之下,再想要降溫就會事倍功半,和解、合作也會更加困難。

【作者 單厚之/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