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屋決策 先看風險承受能力

甲桂林廣告研展部協理李尚華。(本報資料照片)
甲桂林廣告研展部協理李尚華。(本報資料照片)

現任美國總統,昔日房地產大亨川普曾說,買房最重要的就是地段、地段、地段。但對於一般自住需求的消費者而言,不動產的地段、居住空間、建材品質與公設機能等變數,何者比較重要?在相同預算的前提下,到底該蝸居市中心蛋黃區,或選擇空間大一倍的郊區蛋白區?若以經濟學的投資理論來說,蛋黃區房價漲幅高,風險較大;蛋白區房價相對溫和,風險較小。如何取捨,取決於購屋決策中,消費者風險承受的能力。

房地產具有投資與消費的雙重特性,因此,大部分消費者購屋雖以自住為主,但仍希望可以享受房價增值的投資效益,此時若相同預算,購買市中心高價不動產,確實可能享受房價增值的好處,但也必須忍受侷促的居住空間;換個角度思考,如果一生只買一間自住房子,居住空間是否應該比地段來得重要?此時,房價漲幅可能並非重要因素,應選擇報酬及風險都較低的郊區蛋白區為主。

不少專攻住宅經濟學者,都會以特徵價格模型分析房價與地段、不動產特徵、景氣時機、屋齡等變數的關係。不可否認,在台北市與新北市的預售屋或成屋市場,地段幾乎是影響房價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不少購屋者雖為自住,但在無法抗拒「市中心好地段」誘惑的情況下,寧可蝸居,就是為了享受未來房價可能上漲的豐厚報酬。此種購屋策略,即不自覺陷入投資為主,自住為輔的迷思;也就是說,該類型購屋消費者,必須要有較強的對抗風險能力。

購屋決策沒有對錯之分,但在相同預算的前提下,如果以自住為主,大可不必選擇高價蛋黃區,而不自覺承受過大的購屋風險。就筆者觀察,新北市部分區域,如新莊副都心、頭前重劃區及淡海新市鎮及台北市的北投奇岩新社區等,皆符合自住為主投資為輔的購屋策略,區域風險較低;換言之,上述區域未來房價漲幅和跌幅都相對有限,極適合一生只買一間自住房子的購屋者選擇。

購置房地產幾乎是人生中最高的一筆消費支出,但大部分購屋者僅專注在購屋當時期的房價高低,重點往往放在購屋時機是否正確,及擔心是否買貴。但筆者認為,清楚自己的購屋策略,並瞭解對抗風險的能力,亦相當重要,千萬別不自覺陷入搶進蛋黃市中心、但卻必須忍受蝸居及承受高風險的購屋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