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畔果飄香/劉傳福

劉傳福

彈指一揮間,不知不覺就離開家鄉二十多年了。常常在工作之餘,總是萌生些許回家的衝動,利用短暫的週末,總是與家人一起來個不約而同的旅行——駕車回老家摘水果,哪怕路程近百公里,因為忘不了家鄉小時候的味道。那種味道,時隔幾十年了,仍然讓人垂涎欲滴、曆久彌新,在生活的閒暇中抑或是在夜晚甜甜的美夢裏。

老家赤水鎮,因一條河穿境而過,鄉親們習慣了叫赤水河。她的名字,曾經名揚國內,源於這裏盛產的上萬畝水果,是一個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心中聖地。

這裏,地處川南邊陲,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冬春少雨、夏季伏熱、秋季乾燥,日照時間充足,是栽種水果的一方上好寶地,更是大自然無私的饋贈。各種各樣,甚至是叫不出名字的水果,並沒有辜負鄉親們的期望,而是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以香甜、純脆、爽口為名,成為了家鄉永久不變的“代言”。

從小,在赤水鎮長大,無形中便有一種滿滿的自豪感。記得那個時候,家鄉主要盛產香桃、江安李和青蘋果。每到陽春三月,沐浴著春日的暖陽,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李花,便悄然在漫山遍野間怒放,引來不少勤勞的彩蝶和蜜蜂在林間飛舞采蜜,“嗡嗡嗡”的聲音縈繞耳邊,好似一首關於初春的讚歌。春風拂過,一陣陣的花香,或淡或濃,撲面而來,常常讓人陶醉其間不能自拔。來自全國各地的友人,總是不遠千里慕名而來,一頭紮進綠意融融、被花包圍的花海,與花為伴、與樹為友,用相機或者手機,貪婪地定格下一個個美麗的瞬間。

隨著花期漸漸凋零,慢慢地,一個個指頭般大小、滿身長滿絨毛的青青果子便掛上枝頭,白天和夜晚接受著雨露的洗禮,在農家期待的眼神中瘋長。

父母栽種了幾十年的水果,幾畝果園裏,不僅有桃、李、梨,也有枇杷、杏子等,還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寶貝。幾十年來,父母對水果都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靠著水果的收入,送我們兄妹讀了滿意的學校、修建了新房,過上了別人羡慕的日子。如今,那種精心呵護的勁兒,比對自己的孩子還精貴。

記得多年前,父親引種精品鳳凰李。父親深知,只有經過試驗,才知品種和果品的好壞。當年,幾棵苗子栽種下地,父親就像多了幾個朋友,不僅每天去轉悠,還天天給樹苗澆水。記得一早,不知是何物,將一棵樹苗上的十多片葉子吃了個精光,父親眼裏滿是悔恨。為此,他找來手電筒,帶上一個瓶子,晝伏夜出,整晚守護在樹苗旁邊。最終,在父親的不懈堅守下,討厭的飛蛾被父親一一逮個正著,全部裝進了瓶子。

追著季節的步子,直至端午節前後,果園裏迫不及待的桃子、李子,慢慢露出了一小半嬌羞的紅臉蛋,在樹上搖曳,終於有一天,全身變得鮮嫩紅潤,整個果園裏散發出濃濃的果香,還帶著一股清新的泥土味兒。

父母用直筒式的竹籃子,將水果摘了背回家。第二天淩晨天還未亮,又背到街上,在陣陣叫賣聲中,被商販搶購一空運往全國各地。

幾十年過去了,老家的那片寶地依舊如昨,和父母一樣,鄉親們仍舊在迭代更新栽種各類水果。水果,永遠是當地不變的支柱產業,成就了鄉親們一個個炙熱滾燙的夢想。

如今,老家的鳳凰李,已成片栽種,成為家鄉主打的果中精品,搭乘著互聯網的“電商快車”,早已走出深山,走向全國,走出國門,那種兒時的味道,先後登上全國各級媒體。赤水河的名字,更是聲名鵲起,被眾多水果愛好者惦記。

近年來,家鄉經過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戰,又趕上鄉村振興的堅實步伐,原本魅力十足的家鄉又再添新姿。

按照統一規劃,水果為“媒”,家鄉與赤水河源頭的水潦彝族鄉、石廂子彝族鄉連片打造“烏蒙花海”觀賞帶,充分利用幹熱河穀氣候,因地制宜發展鳳凰李、冰脆李、柑橘等特色水果產業12萬餘畝,已形成春季賞花、四季摘果的特色景觀,常年引來遊人如織。

時至今日,廈蓉高速大通道早已貫通,為念家的遊子插上了一對飛翔的翅膀,從瀘州城區駕車出發到赤水鎮,全程高速僅僅只要兩個小時,家鄉已變得不再遙遠。

那一棵棵果樹,那一片片果園,一戶戶勤勞質樸的鄉親們,似乎已不再夢境,而就在身旁。生活和工作的閒暇之餘,不經意間開啟記憶的閥門,總是又能聽到家鄉果園那一陣陣熟悉的濤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