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花蓮斷層帶 科學結合感性藝術療癒人心
今年4月3日花蓮發生芮氏規模7.2強震,震央在花蓮壽豐鄉,對花蓮造成嚴重災情。由於這幾年花蓮地震頻繁,今年第三屆「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就由此發想,以「星球爆裂觀測站」為主題,邀請多名藝術家帶來精彩作品與體驗活動,更力邀中研院地震研究專家馬國鳳加入策展團隊,希望結合科學知識與感性藝術,療癒人心,讓大家重新思索人與環境的關係。
星球爆炸!花蓮人的超現實時刻
呼應花蓮頻繁地震,加上0403大地震,今年「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很不一樣,除了有重量級的龔卓軍、Nakaw Putun擔任策展人,也邀請王玉萍為8衛星站策劃一系列展覽與體驗活動;更找來了國際知名的中研院地震專家馬國鳳加入策展團隊。
馬國鳳的加入也確立了本屆花蓮跳浪藝術節主題「星球爆炸觀測站」,形容花蓮就如同一個特殊的小星球,處在各種斷層帶上,每一次地震能量釋放,帶來的地層錯動、各種爆裂,讓花蓮成為名符其實的「星球爆裂觀測站」。
尤其花蓮在2018年2月6日的一場強震造成重大災情,為研究米崙斷層以及花蓮未來地震潛勢,啟動了米崙斷層鑽研井研究計畫,並在七星潭風景區海岸設置了「MiDAS米崙地震工作站」,終於能透過今年的跳浪藝術節,讓民眾有機會經由專業導覽,親自認識這個目前全球唯一跨越斷層的地測震觀測站,也是目前全世界獨有光纖跨過斷層的偵測站,只在台灣陸地上就可監測到隱沒帶的斷層行為,這樣的偵測數據對世界來說,極為重要。
策展人龔卓軍說,科學與藝術結合,更能反映花蓮人不時要面對「超現實時刻」。龔卓軍:『(原音)花蓮人的日常生活,是非常現實的,但是它裡面會有一個超現實主義的時刻,就是非常不真實!比如說颱風、地震,那地震作為這樣子超現實主義的時刻,地球裂開,建築物倒下,來吃早餐的時候屋子垮下來,清水斷崖整個這樣子全部都是煙塵,然後太魯閣那邊石頭整個砸下來,這樣子的超現實主義時刻,科學以這樣子的測量,它很難把這個感性放大跟保留,那以藝術家來做感性的保留跟放大,那我們才不會說地震一個月之後,大家又忘記了,又把東西補一補啊,房子挖一挖啊,然後補償,或是這些東西都工程做好之後,大家又忘記這個時刻,所以它比較是說透過科學跟藝術的合作,把這個超現實主義時刻,把它保留下來,而讓大家還可以有這種很強烈的感覺。』
0403地震波訊號圖 花蓮獨有記號
有意思的是,今年0403花蓮發生7.2級大地震,米崙地震觀測站收集到了地震發生後,前60秒的地震波訊號,這些訊號數據圖對科學家來說有特別的意義,但從一般大眾看來卻是一幅極美的圖畫,更是「這是花蓮獨有的記號」!也因此成為今年花蓮跳浪藝術節主視覺。
策展人龔卓軍轉述地震專家馬國鳳的話說,這幅訊號圖很美,但她不能公開這樣描述,畢竟它的背後代表了花蓮人的地震創傷,但放在藝術節裡頭,卻可以轉化成為療癒人心的某種力量。
龔卓軍:『(原音)我覺得科學家的內心深處好像都有一顆藝術家或是詩人的心,這張圖對她(馬國鳳)來講太美了,因為她如果這樣說會有倫理的問題,對,但是他要怎麼說?那我覺得我們跟她合作最微妙的、奇妙的部分,就是藝術家可以把她想說的那一種感覺,就是超過人力超過這個我們想像的這種地球爆裂的感覺,那個複雜的訊息跟感性,藝術家可以呈現出來,那所以她說的那一種美就不會有倫理的這樣的問題,因為藝術家會把人的感覺、社區的感覺、族群的感覺都保留下來,帶進來,讓這樣的創傷跟科學研究可以合拍,但是我們又在這樣的呈現狀況下,可以稍微安撫人心。』
走讀地震傷痛 看見生命韌性與穿透力
呼應今年花蓮跳浪藝術節,策展團隊找來了11組藝術家,在花蓮縣石雕博物館及花蓮美術館,與8個衛星站,呈現一系列的精采展覽與體驗活動,希望藉此創造一個療癒場所,引導在地居民和前來花蓮的旅客,共同反思人與環境關係重組的可能性。
例如,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就帶來了他們長年紀錄花蓮地震前後影像,直視地震威力與花蓮人尋求出路的韌性與堅毅。花蓮Makotaay港口部落原住民藝術家伊祐・噶照,看到了太魯閣山壁因為地震崩落,但同時看到了植物不放棄生長的生命力,因此利用藤蔓、鋼筋、鐵,在花蓮縣石雕博物館外牆,打造了一件仿照枯萎藤蔓根部緊連石壁,但最上端仍發出綠色枝枒的大型裝置作品〈生命的穿透力〉。
伊祐・噶照說,他們的家面臨地震、颱風,同樣受創嚴重,可是只要人活著,住在這裡的人就會繼續書寫故事,這就是花蓮人的韌性。伊祐・噶照:『(原音)這片土地要重新還是要一直不斷的故事要再不斷地發生,這些人一定要在,這些店一定要在,那個故事一直在延續,再延續下去,然後我就覺得它那個連結跟那個力量,我覺得跟這片土地跟這個災害做連結的時候,那個連那個力量跟連結是很重要的,就是那些樹木的根都還在,植物的根都還在,可是它會重新再去療癒自己,在這個地方重新發芽,就跟花蓮的在地的人一樣啦,其實我們面對的都是第一線,我們知道說我們沒有辦法去抵抗真正自然給予的力量,我們只能去面對它,然後去解決它,之後有什麼問題,就是去面對解決,然就重新在這一片土地上重新生存這樣,希望跟這個植物一樣,那個韌性要非常強。』
擅長以擬造考古背景所編造出「歷史證據」進行創作的藝術家涂維政,則是融合了原住民對於地震的各種神獸傳說,在花蓮縣石雕博物館內打造一個「地震博物館」,並將地震後現場勘景所搜集的物件和植物,透過壓印翻模製作成如化石般的文物,企圖拉開一些時間、空間距離,用一個類似神話的角度,或是文學、哲學的方法看待地震與人們的關係。
0403地震發生當下就在花蓮老家的盧俊翰,感受天搖地動,隨後也立刻開展畫布,在繽紛色彩創作風格中,畫下地震後熟悉的山巒受傷痕跡,大自然留下的圖騰,紀錄這瘋狂的畫面。盧俊翰:『(原音)因為我本來就在記錄我看到的東西,但這是大家共同目睹的,而且這些圖片、拍照一直上傳,因為大家的在感受這些可怕世界,它很像世界末日,又像電影場景,大家會一直分享,而且身為在花蓮搖滾區的地震帶的時候 可以更感受那個,所以當我畫出來的時候,每個人都有共鳴,感受當時的感覺。』
而在一個又一個的衛星站,則是邀請不同藝術家,用攝影、裝置藝術等不同媒材,從日常風景中,擷取變動的痕跡,以多元形式,延續人與土地的正向連結。而這也正是今年花蓮跳浪藝術節最想傳達的意義:「星球還在、地震還在,生活也還在!」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10:38花蓮規模5.4地震 最大震度花蓮4級
震災重建又遇颱風 太魯閣峽谷音樂節今如期舉行
前有嘉義8連震 花蓮晚間規模5.3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