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菁桐礦業歷史 瑞芳高工師生學包礦工飯糰

學生走讀菁桐歷史,從礦業遺跡認識生活聚落的發展。
學生走讀菁桐歷史,從礦業遺跡認識生活聚落的發展。
新北市瑞芳高工建築科的師生來到菁桐社區發展協會走讀礦業歷史,也透過包飯糰的體驗和礦工阿嬤互動。
新北市瑞芳高工建築科的師生來到菁桐社區發展協會走讀礦業歷史,也透過包飯糰的體驗和礦工阿嬤互動。
由林瑋揚設計的導覽地圖,讓學生透過遊戲體驗,以闖關解謎的方式了解菁桐礦業的發展以及女性礦工的生活。
由林瑋揚設計的導覽地圖,讓學生透過遊戲體驗,以闖關解謎的方式了解菁桐礦業的發展以及女性礦工的生活。
飯糰方便攜帶又有飽足感是過去礦工上工時常攜帶的午餐,學生們來到菁桐跟阿嬤學習包礦工飯糰。
飯糰方便攜帶又有飽足感是過去礦工上工時常攜帶的午餐,學生們來到菁桐跟阿嬤學習包礦工飯糰。

走讀礦業歷史,新北市瑞芳高工建築科的師生來到菁桐社區發展協會,透過解謎遊戲認識女性在礦業發展扮演的角色與生活甘苦,也和社區裡的礦工阿嬤學習怎麼包出好吃的礦工飯糰。

 

設計活動的菁桐社區發展協會幹事林瑋揚說,透過無人導覽遊戲體驗,學生們拿著地圖,走訪菁桐各處的景點,包括菁桐車站、礦業生活館、老街,還有選洗煤場,透過問題了解過去礦業工作的實況,只要完成解謎就能獲得關鍵字,拼出關於菁桐有趣的俗諺,進一步了解在地生活,完成任務回到社區還有神祕禮物,由礦工阿嬤們帶著學生們包出好吃的礦工飯糰。

 

瑞芳高工三年級的許至欣同學說,飯糰裡的食材有豆干、菜脯、素肉鬆等,非常豐富,阿嬤們包起飯糰更是手腳俐落。

 

建築科劉若蘋老師表示,瑞芳高工將菁桐作為戶外教育的基地,透過豐富的礦業遺跡、日式建築宿舍群以及人文歷史,希望讓建築科的學生從礦業的歷史中窺見地區生活聚落以及空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