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慢跑「最危險方向曝」飛沫恐撲臉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武漢肺炎(COVID-19、新冠肺炎)大流行,人們仍不免上街走路、運動,除了基本的社交距離1~2公尺須注意,「並行」和「一前一後」哪種前進方式比較安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這其實和飛機的「滑流」原理很像。

運動時除了應保持安全距離,所處「方位」也會影響飛沫傳播的機率。(圖/Pixabay)
運動時除了應保持安全距離,所處「方位」也會影響飛沫傳播的機率。(圖/Pixabay)

黃軒指出,我們常說的社交距離是1~2公尺,專家將此定義為人們平常停止走動的定點社交距離;若是在運動的狀態下,我們周圍會產生風速,此時社交距離又得另外定義了!比利時和荷蘭的研究人員模擬人在運動(行走和奔跑)過程中,噴射出飛沫顆粒,並觀察人們隨著這些顆粒以三個不同方向(並肩、正背後、背後對角)運動,是否會被飛沫傳播。

這個模擬是在低風環境下,當彼此並肩跑步/散步時,只要其中一人咳嗽不是剛好噴到另一人身旁,這樣的並肩運動若保持安全距離,傳染風險相對較小;最危險的方向,就是你位於運動者的正背後,其口鼻釋出的飛沫團就會直接撲向你。

研究顯示,當一個人在奔跑中呼吸、打噴嚏或咳嗽時,散播出來的飛沫,大顆粒的會快速落下,但其他較小的顆粒會殘留在空氣中。黃軒提到,當你往前跑步、走路或騎單車,一定會產生對流風速,往你的背後吹過去,類似飛機、遊船產生「滑流」(slipstream)的原理,大量未掉落的小顆粒飛沫會隨著滑流散布在你身後,而當你背後的人穿過這團飛沫,他被傳播的機會就很高。

疫情當頭,運動時的安全距離如何拿捏?黃軒建議,如果你和運動者往同一個方向移動,並且位於同一條跑道,安全距離應至少為4~5公尺;對於那些慢速騎行的自行車來說,由於產生的滑流更大,此時前面的人如果打噴嚏或咳嗽,後方的安全距離應該拉長到10公尺左右;如果前面剛好有一位持續咳嗽的騎士,你最好騎在不同軌道上,且保持20公尺距離。

另外,如果有人在你前方咳嗽(未保持安全距離),運動後記得不要亂碰運動服和運動褲,因為「當你穿過那片飛沫雲層,這些飛沫仍然可以降落在你的衣服、褲子上」。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比現有的強10倍!中研院催生新冠病毒「蛋白酶抑制劑」
譚德塞指責台灣人身攻擊 謝金河:他愈罵,台灣愈受肯定
每天旅客人次13萬→1千 林佳龍:桃機啟動9大修繕計畫
獨/「最毒班機」CI011旅客:可能有人隱匿病情上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