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會喘、小便量減少?可能是「擴張型心肌炎」病變!症狀、原因及治療一次看

55歲的蔡姓男子今年1月因心臟不適到醫院就診,門診時突然全身無力、臉色蒼白,險些昏倒,緊急被送至急診搶救,從鬼門關前搶回一命。醫療團隊經過一系列檢查,診斷為慢性擴張型心肌病變導致心臟衰竭,心臟收縮功能只剩一般人的1/3,隨時有猝死的風險。

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李易達表示,患者在門診時,因臉色蒼白,一直冒冷汗,檢查發現血壓只剩70幾,緊急送到急診室,使用升壓劑、強心針及利尿劑搶救,並安排入住加護病房。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其心臟收縮功能只剩21%,只有一般人的1/3。

李易達進一步進行心導管檢查,排除冠狀動脈血管問題,再安排心臟核磁共振 檢查排除心肌炎,確診為「慢性擴張型心肌病變」。他表示,蔡先生經過醫療團隊的協助藥物治療後,不僅心臟收縮功能從21%恢復到45%,生活品質也獲得改善。

擴張型心肌炎病變有「2大」風險

擴張型心肌病變是一種心肌疾病,若未及時發現隨時都有猝死的風險。李易達強調,擴張型心肌病變存在2大風險:

心臟衰竭:心衰竭造成肺部積水,讓病人喘不過氣,有些病人甚至來不及到醫院就已呼吸衰竭,需插管治療。

猝死:由於心臟收縮功能不全,5年存活率只有50%,其中致命性心室心律不整是主要原因,若無AED的及時治療,可能會在睡夢中猝死。

他表示,以往這類患者的心臟功能難以恢復,但隨著心衰竭藥物的進步,部分病人的心臟收縮功能有機會隨著時間逐漸康復,甚至恢復正常。

為什麼會發生擴張型心肌病變?

引起擴張型心肌病變的主要有3大原因:

  • 遺傳因素:遺傳基因突變可能使心肌組織受損或功能異常。

  • 病毒性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可能導致心肌炎症,進而損害心肌細胞。

  • 其他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長期影響心臟功能的疾病也可能導致心肌變性。

如何早期發現擴張型心肌病變?

由於病程較長,病人在心臟功能變差的過程中,可能不會有很明顯的症狀,然而一旦病情超過臨界值,就會出現肺水腫等症狀,此時心臟功能通常已經極差。常見的症狀包括:

  • 呼吸困難,特別是在活動或運動時

  • 疲勞感或虛弱感

  • 腹部腫脹或不適

  • 心跳不規則或心悸感

  • 淤血現象,如水腫或腳踝腫脹

  • 急性心衰竭的表現,如突發的胸痛或嚴重的呼吸困難

此外,若是出現小便變少、腳變腫、躺下時容易咳嗽或喘到需要坐起來等心衰竭症狀,表示疾病已經發展一段時間了,因此,若是在活動中發現比以前容易喘,應該儘早就醫檢查,也許可以及早發現心臟功能變差的狀況。

運動+肌力訓練是心衰竭病人的復健指南

李易達建議民眾,平常應該養成運動習慣,在運動中如果出現比以往更容易喘的情況,應儘快接受檢查。若是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等到出現症狀時,心臟功能已經嚴重下降。

最後李易達提醒,擴張型心肌病變病人在病情改善後,除了持續服藥外,最重要地就是控制水分的攝取。同時強調復健的重要性,心衰竭病人平時的復健要兼具有氧運動、肌力訓練及柔軟度訓練。有氧運動要讓心跳稍微增快,但不能太快,可增加心肺耐力,肌力訓練則可以減少肌少症的發生。

文/邱玉珍、圖/艾蜜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