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走久髖關節酸痛?別以為忍過就好,小心退化性髖關節炎提早發生!哪些症狀、如何治療?台大骨科醫解析


這陣子,髖關節酸痛突然變成好熱門的健康話題,從蕭亞軒(44歲)、郁方(52歲)、盧秀燕(62歲)到李艷秋(66歲),都透露自己為髖關節酸痛所苦。

也就是說:這波髖關節酸痛熱潮,從女明星,橫跨到勤走基層的女市長、熱愛運動的資深媒體人,年齡從40多歲到60多歲都囊括在內。

痛到動不了?髖關節酸痛如何治療

資深媒體人李艷秋在受訪時提及,她在旅行長途的時候,髖關節會不停痠跟痛,必須按摩痛的地方,停下來休息的時間越來越長。下車時,腳一跨出來會痛到要叫出聲音來,已經影響到行動,就醫後發現髖關節盂唇破裂,也有關節炎的困擾,只好接受微創手術。

台大醫院骨科王廷明醫師跟我說,髖關節酸痛本來就很常見。想動髖臼周邊截骨矯正手術(periacetabular osteotomy)來改善髖關節酸痛的年齡層很廣,其中又以20到40歲最積極。

光是台大醫院所做的青春期過後的髖臼周邊截骨矯正手術,目前就已經累積了三百多例。雖然手術時間不長,在90分鐘以內,就能完成。但大家常常是東拖西拖,痛到受不了,苦不堪言,才不得已就醫接受開刀。

王廷明醫師觀察最久的一位病友,是大學時代20歲就認識的學妹,當時,就有運動、逛街後髖關節酸痛的困擾。有次因車禍,意外發現有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情況,一痛就得多休息,才能緩解。

在歷經結婚、懷孕生子,拖到50歲,非常熱愛運動的她,才痛下決心開刀,動髖臼周邊截骨矯正手術。算算足足拖了30年。

髖關節在哪裡?正常的髖關節 VS 發育不良的髖關節,哪裡不一樣?

髖關節到底在哪裡呢?髖關節是由股骨頭(大腿骨的圓形末端)和髖臼(骨盆中的杯狀結構)所組成。左右各一個,髖關節也是我們人體最大的關節。

・正常的髖關節

正常的髖關節,股骨頭應該緊密地嵌在髖臼中,形成一個平滑、穩定的關節。

不管是走路、跑步,往前跨、往後跳或是爬高爬低,都需要仰賴髖關節的靈活動作,才能支撐起身體。

在髖關節的軟骨周圍,還有一圈髖關節盂唇,可以穩定股骨頭,讓髖關節跟大腿股骨更順暢的滑動。

▲正常:髖臼夠深,股骨頭緊密地嵌在髖臼中,形成一個平滑、穩定的關節。

・發育不良的髖關節

但如果髖關節發育不良,股骨頭沒有辦法嵌入髖臼中。髖臼會看起來比較淺,沒有完全包住股骨頭。

這樣一來,在身體活動時,股骨頭跟髖臼配合得不好。就有可能會讓髖關節軟骨或髖關節盂唇過度磨損而受傷。

▲異常:髖臼太淺,沒有完全包住股骨頭,兩者的接觸面小,髖關節不穩定。

大腿前側酸、走路怪怪的...髖關節發育不良有哪些症狀

除了會疼痛,也有可能導致髖關節不穩定、提早發生退化性髖關節炎,甚至會造成髖關節脫臼。

病友常會覺得明明也沒有受傷,卻會走路怪怪的,容易跌倒,莫名其妙出現髖關節、大腿前側酸痛,不管是深蹲、蹲跳、跑步、爬山,會覺得腹股溝或是屁股、大腿很不舒服。

彎腰撿地上東西或是翹二郎腿會覺得酸痛、卡卡的。有時可能因有轉移痛(referred pain),分不清到底是髖關節在痛,還是膝關節在痛。

哪些人建議做髖臼周邊截骨矯正手術?

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年齡層,從嬰兒到年長者的病友都有,通常是雙側都有,也有部份病友是發生在單側。男女比例約是一比九。女性比男性多很多。

一般建議,青少年或年輕人如果髖關節在運動或活動後,臀部周圍酸痛,隨著時間會惡化到走路會痛,逛街很不舒服,甚至走路一拐一拐的,就要慎重考慮動髖臼周邊截骨矯正手術來減少髖關節軟骨、髖關節盂唇的持續損傷,以避免到中壯年時期,就必須提早換成人工髖關節的情況,也能減少髖關節酸痛所帶來的疼痛及生活限制。

什麼是髖臼周邊截骨矯正手術?多久才能恢復正常活動?

髖臼周邊截骨矯正手術是運用切骨,把髖關節旋轉到正確的位置,讓股骨頭可以緊密地嵌在髖臼中,矯正成為穩定的髖關節,對於減輕髖部疼痛及改善功能會有幫助。

如果能及時手術,有機會延緩髖關節炎的進展而不需置換人工髖關節。動髖臼周邊截骨矯正手術時,通常會先開病友比較痛比較在意的那一側。截骨處的骨頭,約需二到三個月的時間癒合。六個月後可以完全正常活動。

王廷明醫師的學妹開完刀復原後。她先生說:太太終於可以到處遊山玩水,變得很愛逛街。做她最喜歡的瑜伽,也沒問題。

▲手術後:經髖臼周邊截骨矯正手術,股骨頭已可緊密地嵌在髖臼中,重建出穩定髖關節。
▲手術後一年:運用切骨,把髖關節旋轉到正確的位置,切骨處以骨釘固定。

作者_黃秀美

現為自由媒體人,國語日報科學版《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著作《146位名醫問診》。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更多今周刊文章
好市多獨賣「這款行動電源」出包!熱銷56萬顆…釀百起過熱起火、2起火燒厝,官方緊急召回
蔬果農藥殘留超標!欣葉台菜、微風超市、美福食集上榜...九層塔、白蘿蔔、韭菜花全中,怎麼洗最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