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疫情高峰 口罩台灣隊積極轉型

防疫政策逐步寬鬆,生活回到不需時時戴口罩的日子,但回顧到三年前疫情大爆發,當時國內急需大量口罩,政府民間隨即大動員,成立口罩台灣隊,許多工廠日以繼夜將產能拉到最高,供應給全台民眾。現在疫情過去,口罩回歸市場機制,台灣隊也隨之退場,那這些工廠何去何從?我們採訪到兩間企業,很幸運地,他們都在疫後開闢出一條新道路。

產線人員包裝著蒸籠墊布,主打不織布產品的工廠,終於能從容應對各條生產線。三年前,他們曾是口罩台灣隊的一員,那時幾乎把所有戰力…

口罩廠執行長 李琬琳:「所有部門的人,那個時候真的就的確有拉來做口罩,外銷就是真的是一切都暫停,甚至我們有貨都已經到了港口了,我們還特別打電話跟客人說,不好意思,貨就是沒有辦法出了,我就是貨就是要拉回來(內銷)。」

當時全台10多間口罩廠日夜趕工,要達國內每日需求量,為了加速生產,不少廠商向政府大量認購一台要價上百萬元的機台。

疫情過去之後,業者陸續回到了常態的生產模式,所以可以看到現在這些當初由政府提供的機台,已經套上了塑膠膜,並且旁邊還貼上了停用的標誌。

口罩不再是生活必需品,多餘機台只能退場休息,看起來市場似乎迎來危機,但業者卻一點也不擔心。

口罩廠總經理 陳勇志:「(應該看)疫情前跟疫情後的營收,是不是平衡,或者是不是有成長,(預計)一般的民生市場,(一天使用量)大概會有500萬片,會比疫情前大概多到2.5倍。」

口罩廠執行長 李琬琳:「這一波疫情之後,其實人們漸漸地,第一個,戴口罩的意識有了,第二個,也開始會選擇要,就是戴比較好品質,因為他畢竟,會要戴的人,他就是每天都戴著。」

重新鎖定消費族群,有業者將目標對準小孩,為嬰兒到學童研發不同大小口罩;也有廠商意識到垃圾問題,打造出可以丟入塑膠類的環保口罩。

口罩廠總經理 陳勇志:「鼻壓條,它是裡面會有鐵線,這個耳帶,它是特多龍跟尼龍的材質,它跟中間這個PP的材質是不相容,那我們現在把中間的這個鼻梁線、耳帶,我們把它改成PP,所以它是同樣一個材質,它就可以直接被回收。」

因為疫情,反而讓業者注意到不同族群需求,衍生更多產品靈感,他們沒有隨著口罩台灣隊退場,反而藉此成功轉型,找到新出路。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校園口罩令正式解禁 部分狀況仍要配戴
街頭乞討三餐不濟 捐出所有援土耳其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