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68年寒暑 傳統電表功成身退

用來計費的電表,大多裝在住家陰暗的角落,很少人會注意,但電表其實反映了台灣的經濟實力。早期沒有電表,家家戶戶都是用燈泡數量計算電費,非常不準,當經濟起飛,大量家電進入家戶,台灣便開始生產電表,而國內第一顆機械電表,由大同公司與日本技術合作生產製作,但隨著物聯網興起,凡事都要能連上網路,傳統電表產線也在去年(2022)五月正式熄燈退場。

當智慧電表現世,傳統機械電表走入歷史。台灣電表製作龍頭,大同公司,從光復初期,就設計出第一顆國產機械電表。

大同智慧電表中心經理 葉仲凱:「從1954年開始,我們公司就開始製造台電公司所需要的電表,那當時到現在的話,我們大概是占了全台灣的機械電表用量的一半左右。」

大同公司的創業大樓,陳列著電表的「進化史」。這顆被漆上金色的「紀念電表」,就是國內首批被製造出來的「創業電表」。

大同智慧電表中心經理 葉仲凱:「因為當時配合政府第一期的經濟發展四年計畫,所以去設立了大同公司的一個電表廠,當時我們找到的是日本一個東芝公司,去做技術(合作)的簽訂。」

先為技術打好基礎,爾後的電表產量,就有如台灣經濟,一路起飛。

大同智慧電表中心經理 葉仲凱:「當時台灣早期在收費的時候,是以家戶用電的燈泡數來作為收費的一個依據,那因為當時民生所需要求的負載設備(家電)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趨勢,所以用這種數燈計費的方式已經不符合時代的一個潮流。」

前往大同公司位於桃園的電表工廠,空蕩蕩的產線,瀰漫一絲感傷,因為他們剛完成國內最後一批機械電表的生產。

大同智慧電表中心經理 葉仲凱:「我們生產到今年(2022年)五月底,是我們生產最後一批的機械電表,那我們的電表最後的一個生產數量是停在1839萬8300具的這一個數字上。」

這位周宇芬,做的是電表精度的調校工作,三十多年資歷,將她鍛鍊成一名調表快手。

大同智慧電表中心副課長 周宇芬:「那你如果說一個熟手的話,可能在30分或40分鐘之內,可以把這20幾個電表把它完成。」

產線熄燈,老員工總有許多的不捨。

大同智慧電表中心副課長 周宇芬:「從一開始,年輕到現在這樣的年資,會捨不得(停產)。」

舊式電表雖然跟不上物聯網,卻十分耐用,壽命長達32年,是電子電表的兩倍多,加上零件精細,也難怪業者自豪地比喻,機械表有如電表界的「勞力士」。

大同智慧電表中心經理 葉仲凱:「(機械)電表其實大部分的零件都是我們自製的,那我們透過各種加工,去把這些齒輪,甚至一些圓板軸、一些磁鐵,去把它加工出來。」

機械表退場,往事成為過眼雲煙。大同機械電表,不僅提供台電用戶,也曾外銷國外,算是初代的台灣之光,哪怕成了舊時代產物,但它曾經的輝煌,也照亮台灣的工業實力。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喉嚨癢久咳逾三周 恐危及肺部纖維化
北市蛋黃區老舊暗角 志工年前送上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