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秦企業 數據畜養+AI電宰 年輕人搶當「雞師」

超秦企業 數據畜養+AI電宰 年輕人搶當「雞師」
超秦企業 數據畜養+AI電宰 年輕人搶當「雞師」

超秦企業為全台第一家通過政府核准設立家禽電動屠宰場,36年來建立畜、產、銷供應鏈核心競爭力,每年分切雞肉產量達27,000公噸,但「人才斷層」危機也如影隨形。在吳興松副總率領資訊、營運部門下,啓動數位轉型,導入生鮮食品供需預測及智造AI系統,翻轉年輕人認為電宰業為殺雞販的刻板印象,爭著當「雞師」。

【文/黃泓嘉 攝影/莊震烽 圖片提供/超秦企業】

全聯超市的生鮮冷藏櫃上,貼著「綠野農莊」標籤的雞肉盤整齊擺放,不管是去骨雞腿排、棒腿、二節翅……應有盡有。綠野農莊為國內第一家政府核准設立家禽電動屠宰場之超秦企業的雞肉品牌,超秦集團董事長卓元裕希望超秦結合智慧科技的分切方式,再搭配不同的料理方式,能帶動1套國內完整雞肉飲食文化。

卓元裕董事長這般的動心起念,促使超秦研發創新腳步不停歇,讓產品多元且豐富,包括:運動健身所需的高蛋白雞胸肉、餐桌上的鹽麴雞腿排、再到世大運外國選手最喜愛的鹽酥雞,讓民眾一日三餐幾乎都離不開「QiN」。

近年來,超秦企業陸續取得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技術移轉「禽肉食材無磷酸鹽添加質地調整技術」推出綠野農莊鮮嫩雞胸等產品擄獲銀髮族的心佔率;超秦肉品就是嫩雞-鮮嫩雞胸(200g)、超秦肉品就是嫩雞-經典原味(90g)等8支產品,更秉持少添加原則,透過技術創新獲得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雙潔淨標章」驗證。

掌握龐大「商雞」讓超秦企業成為全聯超市、麥當勞等主要白肉雞供應商,年分切產量達27,000公噸,為國內知名肉雞品牌。

AI化解人才斷層 培育生鮮雞師

台灣民眾對雞肉情有獨鍾,一年可食用約2.3億隻雞隻,近年來在健康、瘦身等風潮帶動下,根據農委會統計2018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國人平均肉品消費,家禽肉已全面超越豬肉成為全台最大宗肉類消費。

面對消費者飲食習慣改變,在企業服務超過27年的超秦企業副總經理吳興松最能感同身受。當年,卓元裕董事長為促進產銷平衡,自日本引進自動化屠宰與分切設備,帶動超秦轉型並奠定從36年前1萬/日屠宰量到今日成長為7萬/日的電宰量。

不過,「我們與製造業自動化不同,最大的不同是,他們的產品有固定的標準規格、零件模組;但我們每隻雞的重量、部位長短都不盡相同,就算有自動化設備也需要搭配具備經驗豐富的人才,評估分切部位、數量。」吳興松解釋道。

以契作養雞場為例,必須掌握農場飼養資訊、重量管理、毛雞供應、毛雞車運送排程等……資訊,進一步作為分級/分切處理依據。再以雞隻分切為例,國產生鮮雞肉可分切里肌肉、清肉、翅腿、二節翅、骨腿……等部位,必須針對顧客(超市)不同需求,排出最適化的生產排程。

超秦36年來逐漸蓄積畜、產、銷供應鏈核心競爭,但「人才斷層」危機也如影隨形。過往大眾對電宰業的印象,往往還停留在勞力密集、低技術的刻板印象中,願意投入的人才本來就少。加上這1、2年高科技業發動「薪情」故事四處挖掘人才,對各產業產生排擠效應,加速優秀人才出走,電宰業更是深受影響。

「我們發覺25年以上與5年以下年資的同仁佔大多數,卻缺乏15~20年中堅幹部,無法將核心能力與經驗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為了解決人才斷層與刻板印象,吳興松抱持著「現在不做,以後就會後悔」的決心,申請政府資源導入智慧農業後,緊接著導入生鮮食品供需預測及智造AI系統,除了運用數據進行企業經驗傳承、教育訓練外,也要扭轉年輕人認為電宰業為殺雞販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擁有生鮮食品應用AI技術的管理「雞師」。

經驗系統化 扭轉勞力密集

吳興松自身就是1位擁有多年在畜牧與電宰領域豐富經驗的「養雞大師」,27年來,藉由輪調生產與營運等部門的歷練,他憑藉著經驗能快速建立生產排程,計算出最佳毛利。

吳興松認為,如何將經驗透過數位科技不斷傳承下去,是無法迴避的挑戰。首先營運現況是資訊部門掌握最新數位科技卻不見具備生產現場的經驗;生產部門擁有生產Know How卻還是倚賴傳統作業方式無法提昇效能。

因此,在導入系統前,他建立營運、生產、資訊的三方決策小組。吳興松猶如設計師般架構出全供應鏈的系統框架與邏輯;營運部門則提供銷售資料;資訊部門則是與外部SI系統溝通對接,轉換內部資料成AI系統能識別的數據,一起規劃出整套AI系統的雛型。

經由多次修改調整,整套系統已在內部實際運行,一改以往公司內部各司其職缺少溝通統合管道的情形,經由AI系統,畜牧端能依靠訂單、成本、調控小雞投放數量,監控成長狀況;生產端依靠成本精算就能安排今日分切任務;物流端也能透過GPS定位規劃最佳動線、溫度監控確保品質安全。從以往的經驗生產,主管憑經驗推估生產量,到如今以數據化模組導出最佳飼養數量、分切規格,全面提昇生產稼動率,不再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形發生。也將以往傳統電宰業勞力密集型產業,一步步轉變為應用智慧科技的畜牧、電宰管理。

資訊決策平台 改善產品決策力

超秦不僅只是簡單導入AI系統,還進一步串聯整體供應鏈成為一個資訊決策平台,從上游畜牧場的智農飼養,藉由大型風扇控制、水濂系統維持最佳飼養溫度等;電宰場藉由供應鏈分切與成本價格分析系統推估最適生產組合;到下游的冷鏈物流系統,嚴密監控運輸溫度提昇雞肉品質與安全,一起整合進同一平台管理監測。

過往還未導入AI系統前,常會面臨到雛雞的飼養數如果大於市場需求會造成價格崩盤;屠宰的數量、規格往往依照現場主管的經驗判斷調控,常會導致供過於求的情形發生。而雞肉是具時效性商品,每一分每一秒蛋白質都在流失當中,隔日再販售價格就會受影響,整體利潤就會下降。

如今從「雞隻價量預測系統」就能從預先設定的參數(種雞數、月份、飼料費等)組成的價格預測模型,事先決策源頭飼養數量、排程飼養周期;再藉由「成本價格分析系統」精算出分切部位腿、翅、胸等個別成本,推估最適生產組合;而「供應鏈需求分切系統」可將當日合約部位雞隻需求量扣除,分析最高獲利價值方法分切雞隻販售,進而有效降低耗損率,達成最佳利潤組合。透過供應鏈同步整合過後的系統,經由每一環的參與者:畜牧端、電宰端、運輸端、銷售端等上傳資料,AI整合資料後以數據圖表呈現,讓決策者不再依靠經驗,而是有真憑實據輔助決策。

數據養雞有成就 培育接班人才庫

導入智慧生產系統,每項決策都是倚靠「數據分析」來進行,也化解人才危機,吳興松分析:「現在年輕人不再習慣於埋頭苦做的工作模式,而是注重於能學到什麼,有成長潛力的工作是他們考量的重點。」

也就是說,當有意願成為養雞大師的人才進入超秦後,首先學習的是各項數據所呈現的意義,不管是透過IoT遠端管理契作農場或進到電宰場實做時,就知道為什麼這個月要飼養200萬隻雞;分切時,為什麼要提高需求部位比例等,透過現代化的管理與舒適的工作環境,藉此創造他們工作的成就感,以吸引更多人才加入。

另一方面,吳興松也藉由讓各部門非主管級人員參與生產、營運、畜牧、工務、資訊等5大部門共同召開的專案、產銷會議,了解公司決策,來達到建立各個部門培育接班人的觀念,蓄積人才庫,化解人才斷層危機。

掌握核心Know how 數位科技助永續

「智造AI系統只是我們36年來每天的工作經驗而已。」吳興松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背後卻是無數日夜開會討論的努力。從察覺到企業危機並引入外部力量協助轉型,對經營管理的再升級,他展現了領導企業轉型的能力;利用AI技術、數據化資料的科技方法變革經營方式;將經驗導向的工作模式,轉變為以資料為中心的思維邏輯。不只是單純的提昇效率而已,而是代表整體公司的轉型,藉由串聯整體供應鏈生產、系統化整合各項數據資料,將傳統埋頭苦做的工作模式,轉變成以數據導向預測模組的決策模式,這其中改變的不只是生產模式,更重要的是工作思維上的轉換。

尤其是人的思維轉變在資訊長推動的變革中,被認為是最難實現的。但吳興松除了獲得超秦企業董事長的大力支持,更順暢的在組織內推動轉型,這除了仰賴吳興松多年來在各部門的信賴累積,更是因其參與規劃設計的AI系統,把各項經驗法則轉換為直觀的數據模式,執行者能有明確的數據依據,決策者也能一目了然問題點,助力營運管理。

吳興松最後表示,現今企業迫切地期待資訊長利用數位科技來帶動企業數位轉型提昇營運績效。但各企業因業務性質不同,不會一體適用所有企業,必須先了解一個企業的核心事業是什麼?並加以學習累積產業的Know how,再透過數位科技的輔助提昇營運效能。

以超秦企業為例,就是「畜牧」與「電宰」這2大核心,若是資訊長能先學習及掌握核心專業,再以核心為主體導入數據分析、智慧製造等數位科技,將能讓數位轉型事半而功倍,企業更穩健地邁向永續經營。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2年9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