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中國女性信奉「單身主義」

(德國之聲中文網)自由撰稿人柴婉柔(Chai Wanrou,音譯)認為婚姻是一種不公平的制度。和中國許多年輕女性一樣,她也參加了一場日益壯大的“單身主義”運動,憧憬著沒有丈夫、沒有孩子的未來,這給政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這位28歲的女權主義者在西北城市西安的一家咖啡館裡說:“無論你是非常成功還是普普通通,女性在家裡都要做出最大的犧牲。”

“很多上一代人結婚後,尤其是女性,犧牲了自己,犧牲了事業的發展,沒有得到承諾的幸福生活。現在要過好自己的生活已經很難了”,她告訴路透社記者。

去年,中國人口連續第二年下降,新生兒數量創歷史新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要“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也承諾要“努力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並增加托育服務。

中國共產黨認為核心家庭是社會穩定的基石,未婚母親被視為恥辱,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福利。但是,在創紀錄的青年失業率和經濟衰退中,越來越多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不安全感,轉而支持“單身主義”。

官方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15歲以上的單身人口達到創紀錄的2.39億。結婚登記在2022年達到歷史最低點後,去年由於疫情期間的積壓而略有反彈。共青團在2021年對約2900名城市未婚青年的調查發現,44%的受訪女性不打算結婚。

然而在中國,婚姻仍被視為成年的裡程碑,從未結婚的成年人比例仍然很低。根據人口普查數據,初婚平均年齡從2010年的24.89歲上升到2020年的28.67歲。

根據上海市的統計數據,去年上海男性的平均初婚年齡為30.6歲,女性為29.2歲。

旅居美國的中國女權主義活動人士呂頻說:“女權主義活動在中國基本上是不允許的,拒絕結婚和生育可以被視為……對父權國家的一種非暴力抗命形式。”

不結婚、不生子,“我不欠任何人一個道歉”

幾十年來,中國政府不斷提高婦女的教育水平、勞動力參與率和社會流動性,但現在卻面臨著一個兩難的境地,因為同一群婦女對中國政府的宣傳越來越抵觸。

長期單身的生活方式在中國逐漸變得普遍,這催生了以單身女性為主的網絡社區,她們尋求志同道合者的團結。

在小紅書上,三四十歲的女性網紅貼上“不結婚,不生子”的標簽,經常獲得數千個贊。

另一個社交媒體平台豆瓣上的反婚論壇有9200名成員,討論”單身主義”的論壇有3600名成員,他們討論集體退休計劃等話題。

南寧市24歲的未就業大學畢業生廖月怡(Liao Yueyi,音譯)最近告訴母親,她不會生孩子的。

“不結婚、不生子是我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決定。我不欠任何人一個道歉,我的父母已經接受了我的決定。”她在微信上說。

她決定“躺平”——中國近年來的流行語,意思是只做基本維持生活的事情,同時她也在為將來的旅行存錢。

廖月怡說:“我認為約會或同居是可以的,但孩子是一項巨大的投資,回報卻微乎其微。”

更多閱讀——寧「躺平」也不生「三孩」 中國女性:別當我們是豬

缺乏“開化”的男性伴侶

許多受訪女性表示,渴望自我探索、對中國重男輕女的家庭模式感到失望,以及缺乏“開化”的男性伴侶,是她們決定保持單身和不生育的主要原因。

性別平等也是一個原因:所有女性都表示,很難找到一個重視她們的自主權並願意平分家務勞動的男性。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社會學教授舒曉靈說:“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變得更堅定地主張自己的權利和社會地位……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在尋找支持她們的生活伴侶時發現,對女性權利持相同觀點的合適男性相對較少。”

她說,“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過剩,而受過高等教育的男性卻不足。” 根據官方數據,幾十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導致2022年男性人數比女性多出3230萬。

路透社報道指出,雖然並非所有受訪女性都認為自己是女權主義者、或者故意反抗政府,但她們的行為反映了中國女性通過個人選擇來提升自身能力的大趨勢。

盡管一些分析人士認為,一直單身的人數在未來不會成倍增長,但晚婚和生育率下降很可能會對中國的人口目標構成威脅。

“從長遠來看,女性對結婚生子的熱情只會不斷下降。”女權主義者呂頻說,“我相信這是中國將面臨的最重要的長期危機。”

(路透社)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