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美食店的老闆娘(上)

在晴朗的月夜抬頭望天,不知不覺又是月圓之時,距與家人共度中秋已經過去了3個月。說到家鄉,台灣有一群來自異鄉的女子,隻身前來,在台定居並開始全新的生活,她們是越南籍配偶。台北街頭雨後春筍般的越南美食店,見證台灣的多元與多姿,店內勤勤懇懇操持生活的越南籍媽媽們,更是讓這片土地更充滿生機和活力。陸生在台灣感受到的多是溫暖和人情味,但我們只能算是台灣的「短暫過客」,不知道越南籍阿姨們在台灣最深的感受又是什麼呢?讓我們走進她們的故事。

來到熟悉的景美夜市,小雨淅瀝,我們駐足在小六越南小吃店門前,透明櫥櫃裡豆芽菜、洋蔥、九層塔等各色材料塞得滿滿的,蒸汽從鍋裡湧出,順滑白膩的河粉在其間齊刷刷地浮起,正值晚飯時間,兩個越南姐姐忙得不可開交。玻璃架內懸掛著好幾隻長脖子鴨,看著它們垂頭喪氣的樣子,我的太陽穴更腫脹了。

爽快地答應採訪

我們搓著雙手試探著說:「你好,我們是世新大學的學生,我們想要瞭解……」其中一個姐姐轉過身來,「吃什麼?」順手把菜單遞給我,看來,她們大概是沒有聽懂,正準備放棄,「怎麼了?」一位陌生阿姨說話了,她的前額髮絲上霧滿了雨星,已經穿著雨衣停在門口好久了,看到她,直覺告訴我們,她是老闆娘!我們趕緊介紹自己的來歷,沒想到阿姨一下子就答應了採訪,甚至都不等我們解釋採訪的目的和動機,阿姨說「我知道,你們是那個大學(世新),之前也有。」太好了!我們很快決定了採訪的時間和地點,後天見!

第二次來就是正式採訪的時間,當時最多同時有接近十位客人,其中三桌是前腳接後腳進來的,今天一位員工臨時請假,阿姨只好一個人招架,「太忙了!你們等我一下!」阿姨不好意思地笑笑。

生意很好客人比讚

從前經過這一家店,我就對總是塞滿一整櫃子的菜末印象深刻,阿姨告訴我們,準備這些要花好幾個小時呢,提前切好,不然忙起來沒空細細地切菜。菜末壘得高高的,像電影院外的機子裡爆開的米香,多得要炸出來。我問阿姨這些可以用多久?她說一天就可以用完。看來阿姨的生意不錯啊!

因口渴和好奇,我們點了一杯越南風味的「煉乳咖啡」,不久後聽到後廚傳來砰砰的聲音,阿姨手捏一個灰色的布袋,不停地往桌上敲,還用小錘子砸。咖啡送來,看到一整杯碎冰時,我才明白怎麼一回事。店裡沒有碎冰機,而餐廳不主打賣咖啡,沒必要額外購置。阿姨只好每次都「人力碎冰」。

阿姨做越式河粉很拿手,「之前我經營的是越南小吃,在前面那家。」景美商圈越南小吃很多,阿姨經過考慮後決定主打鴨肉,「牛肉河粉每一家都有,賣不一樣的,特別。」

兩個台灣客人結帳的時候還特別跟阿姨比讚:「好吃!」阿姨笑得很燦爛。那笑容裡不僅僅是做成了生意,而是有著其他的內容,但我們暫時還勾勒不出來。

採訪間,來了一位著灰袍的師父,師父走到客人身邊開始展示手上的香菇和花生,客人擺擺手,阿姨立馬過去,大概是不想客人為難。她問師父花生多少錢,師父說一罐二百元,是賣三碗河粉的錢,阿姨沒有考慮太久,從師父手中接過來,便走向櫃檯。

跨國姻緣改變生命

送走了師父,阿姨按照我們的要求,坐在攝影機前面,今天她沒有特別打扮,如往日樸素,沒塗抹脂粉。阿姨彎彎的眉毛下,眼睛亮晶晶,笑起來臉上會有兩顆小蘋果。

她主動向攝影機打招呼:「你們好!我姓阮!我的名字是子怡。」經瞭解,原來阿姨並不是我們想像中透過中介嫁來台灣,而是有一段綿長的相熟相知相愛的故事。阿姨說,她和先生在越南的一間工廠認識,相處五年後,他們決定結婚,阿姨也就隨先生來台生活。當問到會不會不捨得家裡的時候,阿姨的眼眶紅了,「會啊,剛來的時候一直哭。」一個年輕女子,背井離鄉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不認識字,不會講中文,其中的困難和心酸可想而知。

那阿姨你為什麼有勇氣嫁給先生呢?阿姨莞爾一笑,像個羞澀的小女孩,「緣分嘛,他那麼遠來越南,怎麼會認識他,那麼多人怎麼會都沒有(認識)就找到他?佛家說有緣才能在一起。人就是有這樣的緣分,今天你們跟我也是有緣分,所以你們這樣說我就馬上接受(採訪)。」冬至前夕聽到這樣的話,真是比吃一大碗湯圓還甜還暖啊!

開餐廳的意義

阿姨曾經有在別的餐廳幫忙,後來幾個朋友聚在一起,有人說這麼好吃的東西,為什麼景美沒有呢?她就下定決心要自己開一家。為了適應台灣人的口味,阿姨做了一些調整,例如減輕辣味,增加台灣特有的調料如九層塔等。「我們來台灣賣越南的河粉,也要有所調整,不能說全部都是越南的。」阿姨說最重要是高湯,「如果是客人介紹的話那就百分之百人家喜歡吃,喝湯的話(她)會問:「這個湯可以嗎?」然後客人就會說「很好吃」,這樣子。」

我們問阿姨開越南餐廳對自己的意義是什麼,沉默一會兒後,她認真地告訴我們:「因為大家吃飽,吃得開心,可以有力氣幹活,我覺得這樣很開心。」阿姨的中文雖然流暢,但畢竟不是母語,詞彙量有限,但是跟她交談的過程中,我們總是被她的智慧和真誠打動,她用最簡單的話說出了世間最深的道理。「讓人吃飽,有力氣幹活。」阿姨沒有說為生活為養家,而是說讓來的人吃飽可以幹活,多麼坦誠和懇切啊,思考問題從對方的角度出發,不正是佛家「為眾生」精神的體現嗎?我們忽然明白剛才台灣客人比讚時阿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