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趙少康想要留給下一代什樣的典範?

文/林健正(前交通大學教授)
 
國內藍綠對立愈來愈嚴重,用情緒的語言製造仇恨和對立,讓支持者同仇敵愾,造成社會的撕裂,而不是帶來團結、理性與進步,令人不禁為台灣的前途感到擔心。
 
在上大學唸書時,剛好見識台灣民主運動的堀起,希望台灣能夠解除戒嚴,開放報禁與黨禁,國會全面改選,疾風雜誌社及有一些反共保守份子好像就是要為專門反制黨外人士而存在。
 
後來新黨從國民黨出走,高舉反李登輝的旗幟,掀起一陣「趙少康旋風」。1994年台北市第一次院轄市長的選舉,也讓人們看到舉選造成的族群裂痕。選後趙少康宣佈淡出政壇,新黨力量逐漸式微,有不少人因而鬆了一口氣。
 
然而,最近趙少康又組織「戰鬥藍」,令人想起過去他的存在,既以戰鬥為號召,就要有假想敵和議題,藍綠相互攻擊,砍到刀刀見骨,社會對立的氣氛只會愈演愈烈。
 
那一個時代的人大部分已經退出政壇了,或者不再有什麼影響力,只有趙少康一個人仍然掌握大眾媒體的資源,並且利用媒體舞台介入政爭,而不亟思媒體的社會責任。
 
故美國參議員馬侃有一次在聽證會上,問FCC什麼是媒體的社會責任?後來FCC以書面回答,共有十條,其中包括社會溝通,其目的不外乎降低社會的對立和仇恨。
 
蔣經國晚年,裁撤政戰系統的「劉少康辦公室」,把保守派權傾一時的王昇外放到遠在南美的巴拉圭,或許有其他複雜的因素,但減少台灣內部的爭議與對立。
 
在黨外運動時期,黃越欽、沈君山等人肩負黨外人士與國民黨的溝通工作,他們都是知識份子協助社會溝通的典範。
 
趙先生一輩子卻從「愛盟」、「新國民黨連線」、「新黨」、再到「戰鬥藍」,善於製造假想敵和議題,激起族群或藍綠對立,形成一股旋風,獲起政治利益,從二十幾歲戰鬥到七老八十了,是否還值得再繼續下去?
 
如果每一個都能夠想想對這一塊土地和人民的感情和社會責任,思考要留給下一代什樣的典範,或許人生永遠不致於嫌太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