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筋膜炎症狀原因一次看 養成正確走路姿勢 遠離足底筋膜炎困擾
早上下床第一步腳底會特別痛,走路、站立太久或運動過後也會有痛感?物理治療師詹珞瑤示範4步驟養成正確走路姿勢,遠離足底筋膜炎的困擾。先了解足底筋膜炎的症狀與原因,再跟著物理治療師調整踩踏腳步的方式,與運用下肢肌肉的習慣,走路時要學會擺對重心,注意是否有自然擺手,即可養成正確的走路姿勢,就能更輕鬆地走路、運動,減少足底筋膜炎發生的機會。
足底筋膜炎症狀有什麼?
衛福部豐原醫院復健科指出,足底筋膜炎症狀以足底疼痛為主,疼痛部位經常在足跟位置,早上下床第一步會特別痛,走路、站立太久或運動過後也會引發疼痛。
足底筋膜炎原因有8種
衛福部豐原醫院復健科表示,足底筋膜炎發生原因取決於先天身體的結構,以及日常習慣和身體退化的程度,以下列出8個產生足底筋膜炎的原因。
過度運動,走路、跑步距離太遠。
鞋子不適合,影響行走。
腳部結構異常,如扁平足、長短腳等。
常行走在不平的路面。
長時間站立、走路。
過度肥胖,造成下肢負擔過大。
足底筋膜退化,經常發生在40歲以上的成人。
足跟長出骨刺,但並非有骨刺就會引發足底筋膜炎。
走路姿勢養成步驟1:腳跟到腳尖
物理治療師提醒,走路時要遵循從腳跟滾到腳尖的原理,像汽車輪胎滾動的感覺,要確保每一步都從腳跟踩到腳掌足弓,接著從腳尖大拇指與二拇指滑出去。從腳跟踩到腳掌時,足底筋膜會因重量受壓而被拉長,走到腳尖時,骨頭和肌肉會再次形變,縮短足底筋膜。這個拉長、縮短的過程就能產生往前的推進力,也稱作絞盤機制(Windlass Effrct)。所以如果想輕鬆走路,要懂得善用人體天生的機制。
走路姿勢養成步驟2:運用臀腿後側肌肉
走路想要更輕鬆正確,大腿後側、臀部的肌肉力量是不可少的。一般大眾認為,走路只是將大腿往前抬起,但實際上是很耗能又不理想的走路方式。如果善用臀腿後部肌肉的力量走路,大腿往前抬就會成為自然不費力的事情,同時腰部、脊椎也會產生旋轉,帶動身體往前。物理治療師表示,這樣的關節連動,能幫助分散身體走路的壓力。
走路姿勢養成步驟3:調整重心
物理治療師提醒,身體重心擺在頭頂到腳底的中心垂線上,感受上半身重量放在骨盆正上方,脊椎也要呈現最自然的弧度,同時縮小腹、穩住核心,才可以降低脊椎壓力,減少下肢肌肉的疲勞程度。如果走路重心太偏後,時間一長會讓腰椎受壓,下肢肌肉也會容易過勞,走路就容易疲累。
走路姿勢養成步驟4:手部擺動
如果走路運用臀腿後側肌肉得當,身體會出現旋轉的動作,連帶肩膀做出擺動的動作,所以走路時手臂自然也會擺動。如果走路時手臂沒擺動,可能代表走路姿勢出問題,就要回頭檢查下半身推進時是否有做錯,並且適時調整。
走路姿勢不正確會怎樣?
如果常常走路外八、或是走路時腳步很愛拖在地板上,走路時便無法產生絞盤機制,讓足底筋膜一直呈現緊繃的狀態,可能會引起惱人的足底筋膜炎。
走路姿勢歪掉和久坐有關
如果常常久坐,會造成股四頭肌、髂腰肌等腿部前側肌肉緊繃,反而臀腿後側的肌肉難以施力,導致骨盆、髖關節的壓力過大,持續時間一長,可能導致走路失能。
延伸閱讀
腳踝扭傷關節卡卡?3個平衡訓練改善問題
別跑出毛病!慢跑常見5種錯誤跑步姿勢
肌少症50歲後注意 每天散步或走路沒幫助?肌少症飲食運動這裡學
責任編輯/梁譽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