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編舞家賴翃中,成為你心中的「彼得潘」,找出追求夢想的勇氣 | ELLE

PHOTO CREDIT: 李欣哲

你是否曾幻想,肩膀上長出一對翅膀,飛到沒人管你的夢想國度,過著逍遙快樂的日子?小說家詹姆士.馬修.巴里,在 100 多年前將這個夢想寫成經典童話《彼得潘》;今夏,編舞家賴翃中將邀你進入舞蹈的奇幻世界,釋放你我心中的小飛俠。

彼得.潘(Peter Pan)是個好奇、淘氣、而且會飛的小孩。他住在遺世獨立的夢幻島,過著自由自在的日子。要是虎克船長敢來偷襲,他就領著朋友們一起打退海盜……這是彼得.潘的冒險故事,最早出自詹姆士.馬修.巴里(James Matthew Barrie)的文學作品《小白鳥》(The Little White Bird)。小說的主角彼得.潘率性而勇敢,深受讀者喜愛,歷經多次改編,最後成了迪士尼卡通家喻戶曉的經典人物「小飛俠」。

PHOTO CREDIT: 李欣哲

這次,讓小孩陪大人來看舞

談起這次的委託創作,歌劇院節目組組長邱美芳提到:「小說原本設定的讀者不是小孩,而是大人。深入探討彼得.潘的心理狀態,會發現他在長大與不想長大之間拔河。這與『夏日放/FUN時光』系列的主題—『成長裡的學習與探索』緊密相關。我們想請小孩陪大人來看,讓你的小孩陪伴你,或是你內心的小孩陪你自己 ;如同我們陪著小孩長大,允許自己再次回到小時候,換一種眼光重新認識自己和周遭的世界。」

邱美芳進一步提到《彼得潘》最大的特色,「臺灣的親子舞蹈非常少。這次與賴翃中一起發展的製作,以舞蹈為主,不依賴語言,只有簡單的故事線。」賴翃中的舞蹈作品以《羽人》系列聞名,舞者頭頂上一根160公分左右的翎子(羽毛),動作靈巧有如小鳥般雀躍輕盈。如今創作《彼得潘》,不禁讓人好奇,他的小飛俠會採取哪一條飛行路線?

《羽人》運用傳統戲曲中象徵權力的「翎子」,展現掙脫桎梏的飛翔渴望。

PHOTO CREDIT: 劉人豪

奇幻的旅程 成長的蛻變

「剛開始讀《小白鳥》的時候,覺得空間、章節很跳躍,像一座迷宮。但書裡提到『所有的人類都是從雛鳥變成的』這件事情很吸引我,跟我之前的作品有連結,我就先從鳥類的動作著手發展。」賴翃中接著解釋,「後來我注意到,書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是彼得.潘。就像《白雪公主》裡的7個小矮人,外表看起來不同,但他們內在都是小矮人(小孩);有各自的性格,遭遇成長的拉扯與猶豫時,有不一樣的面對方式。」

這呼應了賴翃中關注多年的創作核心「自由與限制」。33歲的賴翃中,自7年前成立自己的舞團「翃舞製作」,便一肩挑起帶領舞團探索舞蹈世界的責任,創作、演出,巡迴歐美舞台。很難想像,他也曾是個想要逃離制度的彼得.潘。

「大學的時候,除了芭蕾課,其他課我都不想上。好希望趕快畢業,心裡想著怎麼還那麼久?想要出去『玩』,想去外面教課、編舞。」當賴翃中這麼說的時候,彷彿看見他當年想要逃出教室的身影。

「我想讓觀眾看見舞台上的角色都是觀者自己,而不是跟著故事走或認同角色。」賴翃中說,「彼得.潘獨自在湖上漂流,是一個人勇於突破的象徵。舞台上不會有真正的太陽、雲朵,但透過幾何造型的道具變化,就足以引發觀眾的想像。」

《彼得潘》裡有樹枝架構成的大鳥巢,有足以裝進所有舞者的超大人偶,以及用彈性布料拉撐出各種造型和炫魅的光影等,各種劇場元素營造想像的畫面,呼應原著的奇幻歷程及背後的心理拔河。舞者在台上嬉戲、打鬧,揮舞著夢想的大旗,帶著觀眾冒險啟航。

青春花仙子 點亮國際與永續的未來

《彼得潘》除了翃舞製作的專業舞者,還有來自臺中文華高中舞蹈班的群舞舞者「花仙子」。邱美芳說:「這不是只透過一次甄選就選出來的舞者。翃中了解這個年紀的孩子比較『慢熟(悉)』,必須透過工作坊慢慢發掘高中舞者的特質後才決定人選。花仙子不只是跳整齊劃一的大群舞,他們也必須學會生氣、焦躁等各種情緒的表現方式。」《彼得潘》與學校的合作除了扎根藝文的種子之外,也有永續減碳足跡的考量,未來這個製作在國內外巡演時,可與當地青少年舞者合作重製;這是臺中國家歌劇院國際連結、減碳永續經營的一張飛行藍圖。

曾幾何時,我們也是一身綠色勁裝、帽子上插著一根紅羽毛的彼得.潘,無憂無慮的在草地上奔跑;長大成人後,屈服於現實生活的壓力,你是否也逐漸忘記了放手追求夢想的勇氣?今夏,就讓《彼得潘》帶著我們再飛一次吧!

PHOTO CREDIT: Luk Huang


賴翃中

翃舞製作藝術總監。作品融合東西方技巧,多次獲國際獎項,巡迴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英國愛丁堡藝穗節。2019年創立「漂鳥舞蹈平台」支持新銳編舞、促進國際合作。


想知道更多臺中歌劇院活動資訊請見 歌劇院時刻

【延伸閱讀】
>>顛覆你想像的音樂會模式,音像藝術家葉廷皓,凸凸廳大玩聲影創意
>>探索《感覺的邊界》,吳秉聖、邱俊霖、劉承杰聯手翻玩音像藝術

*本文由 ELLE Taiwan 報導,未經授權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