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視角下的選舉制度探析:台灣、香港與中國的比較

身為一名在台灣讀書的香港人,筆者有機會與來自不同政治背景的人交流,讓我能夠從多元的角度去理解這些地區選舉制度的異同。所以這篇文章筆者想從三個不同的視角探討在台灣、香港和中國大陸的選舉制度差異。

首先,台灣的選舉制度是一個典型的民主制度,特點是直接選舉和比例代表制的結合。在台灣,選民直接選舉總統、立法委員和地方公職人員。總統選舉是每四年舉行一次,採用相對多數制,即候選人得票數比較多者為當選。立法委員選舉則結合了單一選區兩票制,選民一票選擇區域立委,另一票選擇政黨,後者用於決定比例代表席次的分配。這種制度旨在平衡大黨和小黨的利益,確保多元意見在立法院中的代表。台灣的選舉制度不僅保障了公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也通過立法院的比例代表制確保了政治多元性和少數黨派的聲音。

相對而言,香港的選舉制度則較為複雜。香港的立法會選舉結合了直接選舉和功能界別選舉。其中,部分立法會議員通過普選產生,而另一部分則由具有特定經濟、社會利益的功能界別選出。這種設計旨在確保商業和專業利益在立法過程中能夠得到代表。然而,這一制度也受到批評,認為它限制了普選議席的比例,影響了選舉的公平性和代表性。香港的選舉制度一直是爭議的焦點,特別是功能界別和選舉委員會的設置,這些被批評為限制了民主進程和普選的實現。

至於中國大陸,選舉制度則是一個由上而下的選舉系統。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系統是基於層級選舉的,即基層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直接由選民選舉產生,而上一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則由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選舉產生。這一系統的核心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所有重要的政治決策和人選均需黨的批准。因此,雖然表面上有選舉,但選舉的競爭性和民主性與台灣和香港的情況大相逕庭。這意味著中國的選舉和政治參與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黨的領導和監督下進行的,這種制度設計表面上是為了保持政治穩定和促進國家發展,但也引發了關於政治多元性和公民參與度的爭議。

不同的選舉制度反映了不同國家、地區的政治文化和價值觀。台灣的制度強調直接民主和多元代表,是民主政治的體現;香港的制度試圖平衡不同的利益群體,但新的選舉制度卻大幅降低直接選舉議席,加入資格審查制度,以確保「愛國者治港」;而中國大陸的制度則旨在維護一黨的領導。

作為一名在台港人,筆者認為理解這三種選舉制度的差異,不僅有助於我們更容易理解各自的政治環境,也有助於促進跨地域與跨文化的溝通,增進不同政治體制間的對話;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從這些對話與交流中,有朝一日能促進中港民主制度與多元政治的實現。

作者》拾壹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