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族群心靈的圍牆

日前美國南加州台裔教會發生槍擊事件,由於當地警方指出凶嫌周文偉是「出於政治動機的仇恨犯罪」,又曾經出入居住地拉斯維加斯的和統會活動,難免被解讀為國內統獨之爭的海外延伸。根據報導,周某是一般所謂「外省人第二代」,在1980年代中期移民美國,恐怕族群齟齬又會被轉口內銷當作藍綠分歧的替罪羔羊。

我開始有感到省籍之間的差異,是在念霧峰國小的時候,因為學校旁邊有教育廳及高分院,一些同學的家是透天宿舍,或每天隨父母交通車往返台中,大家接觸不多。等到在彰化念國中,國文老師及訓導明顯鄉音不改,慈母嚴父的角色分工卻是不分省籍或男女。高中到台中,外省老師教誨一視同仁,應該是經歷日本殖民時期的前輩所艷羨。考上台大農經系,雖然後來聽聞前總統李登輝拿到博士後的際遇,憑良心說,自己並沒有感受到差別待遇。

在金門當步兵排長,儘管一開頭被修理,只能怪自己紀錄不好、復加桀驁不馴;真正受傷是被「流彈」打到,背後牽涉官校vs.士校、正期vs.專科專修班、兵科vs.政戰、職業軍人vs.義務役,族群競爭的背後是社會流動受阻。我一生最大的困惑是30年前回國任教,安全資料給長官造成莫大的困擾,自我安慰這是就地看管,以免林沖夜奔;退伍後,黨國體制下的中廣竟然錄取,師父不厭其煩指導,究竟是「專勝於紅」或是輔導長、士官長寫下孺子可教?

在美國唸書7年,政治系的台灣留學生外省比較多,彼此相敬如賓。相較之下,課餘接觸的是台灣同鄉會、同學會,可以解釋為出門在外的相互照顧,意識強的則進一步被台獨聯盟吸納,特別是在美麗島事件之後。

話又說回來,在後保釣的年代,除了國民黨海工會下的中國同學會,忠黨愛國者則參與《波士頓通訊》、《大漢風》編輯,統獨涇渭分明、不分省籍。當下民進黨當權充斥五院,不知有多少人出身台大覺民學會、拿中山獎學金留學?

台灣自從民主化以來,族群不合稍有趨緩,尤其是經過1996年的台灣海峽飛彈危機。然而,海外的省籍與統獨爭辯卻是彷彿歷史停格、甚至相互強化,特別是在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政府上台後,隱而不顯的是外省人的相對剝奪感。早期不少外省人出國唸書是為了逃避中共血洗台灣,而本省人則多半是追求民主自由,第二代外省浮雲遊子恐怕心中有不可名狀的徬徨落寞。選擇本身或讓小孩更好的自我實現,那是人之常情,蜉蝣則不分省籍、族群。

據聞兇嫌周某是台中一中畢業的,倖免於難的前門諾醫院黃勝雄院長也是我一中的前輩。殺人或暴力都是不對的,沒有任何理由,即使要當革命的烈士,也要考慮可能的附帶損害,譬如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分子暗殺奧匈帝國儲君斐迪南大公夫婦,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島內藍綠惡鬥的氛圍下,令人憂心此事件是否會擴大延燒,進而阻礙省籍經驗的和解,或者是台灣前途立場的調和。希望有機會能夠理解這次槍殺事件的整個原委,拆除可能潛在未爆彈的引信。

人與人相處,傾聽是第一步,包括難以開口的腹語。

(作者為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暨發展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