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財務分析」的框架,蔡政府應將勞保改革上升至「道德層次」

文:邱宇弘(桃園市產業總工會秘書)

勞保2026年破產在即,何解?

8月26日勞動部長許銘春高調宣示「掉烏紗帽也要改革」且「年底前就會把草案送進政院」,甚至明確喊出「為了世代正義,一定會溯及既往」,現正請領老年給付的133萬名退休勞工恐直接遭受衝擊,一時之間輿論譁然。

攤開勞動部的改革方向,其實從過往馬政府到現任的蔡政府,改革基調都長一個樣,首先在「開源」的部分,不論是逐兩年調高0.5%的保費,還是政府每年撥補220億元,對相關數據稍有瞭解的人,都能明白這不過是杯水車薪罷了;反之在「節流」的部分,除了把投保薪資的採計期間從原來的最高60個月拉長至180個月,還要把年資給付率從原來的1.55%降至1.3%,再搭配最新提出的溯及既往等等,綜合起來,將使一名退休勞工直接減少25%至33%的退休金數額。

顯而易見地,執政黨所謂的「改革」,在「節流」的力道上要遠比「開源」大的多,以那張經典的水缸示意圖來說,位於水缸左右兩側的分別是保費收入及給付支出的水龍頭,現在的問題是:「水缸快要沒水了,怎麼辦?」,而執政黨給出的答案一言以蔽之是:「只要把右邊的水頭龍轉小一點就好了呀!」,再問:「那如果五年之後又要沒水了呢?」,對曰:「傻瓜,那就再轉小一點呀!」。

請個猴子來當官都能想到這個作法,而且還不用給那麼多香蕉。

執政黨挾著「勞保即將破產」的「炸彈」,並搭配媒體鋪天蓋地的渲染,輿論導向「因為炸彈馬上要爆炸了」所以「只要能多撐一秒的方案都是好方案」的態勢,即便要將給付金額砍到刀刀見骨也一副理直氣壯,筆者也曾在某個勞教場合接觸過一位即將退休、孫才才剛出世的大嬸,在談及溯及既往時,她也坦白說出「雖然毌甘願,毌過阮若繼續領,感若對以後的少年人嘛不公平」這樣的話,其實心裡是很難過的。

我們應該跳脫純粹「財務分析」的框架,誠實面對勞保改革

依據國發會的人口推估報告,從2020至2070年,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將由現在的16%上升至41.6%,講個更直觀的畫面,屆時的年齡中位數將來到58.2歲,換句話說,如果屆時的你已是個58歲的大嬸或大叔,鄰居在路上恐怕都還得調侃你一聲「少年家」呢;此外,扶老比則將由現在的22.5%上升至84%,簡要來說,如果你認為現在負擔老年人口的退休生活已經相當吃力了,那更殘酷的現實是,屆時的負擔將是現在的3.7倍,以純粹財務分析的框架而言,難道50年後台灣勞工的薪資收入,將會倍增至現在的3.7倍?難道將再現台灣錢淹腳目的榮景?

總地來說,勞保「破產」是台灣長年少子高齡化、薪資成長停滯這兩個核心的「因」所導致的「果」,而不是什麼誰領太多這種操作出來、意圖製造人民對立的假議題,在不調整制度的前提下,勞保如果不「破產」才是一件令人費解的事,特別在2020年台灣人口首次負成長的此時此刻,這個面向是重要且必須被看見的。

如果執政黨真的有心要面對勞保改革,應該要一併整合上述兩個核心問題,進而提出全盤性的改革方案,反之若只是放大財務面上的「破產」、刻意渲染恐慌的氛圍,不過是掩蓋問題的核心罷了。

在此時此刻,我們應該將勞保議題上升至「道德層次」

前些日子和幾個大學即將畢業或正準備研究所,平時利用空堂打打工、加減賺些生活費的朋友聊天,日常的消遣娛樂聊完後,還是回到很現實的話題,比如很怕房租突然漲了不知道要搬去哪、比如應徵上的工作內容及待遇跟當初求職網站寫的截然不同、比如扣掉各種開支後一個月到底能存下多少錢等等。

接著話鋒一轉,一群人便開始「很不現實」地感嘆怎麼都到21世紀所謂「經濟發達」的時代,在勞動力市場裡「苟活」之下,還是得時時擔心會不會一個閃失、一陣亂流,原來的生活就要面臨劇烈的衝擊,更遑論老年之後的生活保障。

依據勞動部及勞保局的統計資料,在勞保年金部分,2015年12月份有75.5%勞工的請領金額在2萬元以下,而2020年1至7月份的最新數據則顯示,勞工的平均請領金額是每月17534元。或許,在執政黨及「專家」們財務分析的框架當中,要把現行勞工的退休保障從每月1.7萬砍到1.4萬元只是「數學問題」而不是「道德問題」。

按照上述台灣的人口趨勢來看,未來水缸裡的水只減不增、反之請領退休金的勞工卻只增不減,如果改天是從每月1萬砍到7千元、甚至從5千砍到只剩3千元呢?即便到了那般田地,都還只是個單純的「數學問題」嗎?

如果不是,如果我們認為一名勞動者(不論是民間勞工、公務人員抑或軍警消)辛苦打拼了三、四十年後退休,在沒有勞動能力後,仍應該有個起碼的基本保障、能過上個起碼有尊嚴的老年生活,這不是個別勞動者財務上的責任,而終歸是個道德責任,而且是整個社會的集體道德責任,那麼,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現在就誠實面對?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在此時此刻,就來討論這樣的基本保障該如何落實?就來討論樓地板乃至基礎年金該如何設立?

總地來說,私以為勞保改革首先是個道德問題,還是個再「務實」不過的道德問題,而體現在現實行動上的是勞資鬥爭的角力,至於財務的部分,則是在確立上述兩前提之下的技術問題。

由於勞保議題逐漸升溫,筆者觀察近期幾個工會舉辦的勞教課程中,有別於大家過往一看到「勞工退休金制度」、「基礎年金基本保障」這種題目時,往往會有「怎麼又來了」的反應,近期學員們的提問、討論和回饋都熱絡很多,不過於此同時,仍有不少人還是會把勞保和勞退搞混,甚至連基本的金額試算都不太熟悉。

所以,即便「基礎年金」是筆者所屬工會長年以來的政策訴求,但在實務上,我們往往還是花費更多的時間心力在講述「怎麼算?怎麼領?」、「什麼是平衡費率?什麼是潛藏負債?撥補200億是什麼概念?勞保給付到底花去哪了?勞保到底會不會破產?政府真的會負責嗎?」這些基礎的概念上。

畢竟面對眼下執政黨「專家治國」的強勢作風,最好的方式並不是慫恿大家去聽信另一群「專家」,而是讓大家能明白最基礎的概念是什麼、真正搞懂整個勞保制度「到底長什麼樣子」,進而在親戚、同事、家人及朋友間踴躍地去討論去發酵,私以為這才是真正的民主應有的實踐方式。

延伸閱讀
遠在天邊的莫斯科,如何重新布局俄羅斯的太平洋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