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到姥姥家大門外/麻彥君

麻彥君

我生長在塞外縣城的旗委家屬院裏。

家屬院住土房。六、七十年代,人們的娛樂有三:每家屋內牆上方都掛一個圓圓的碗口大小的有線廣播喇叭,早午晚各播一次,播音開始放《東方紅》樂曲,播音結束放《大海航行靠舵手》樂曲。毛主席號召:你們要關心國家大事。所以,全家人每天雷打不動地聽廣播,從那裏能及時聽到國家大事、文藝節目(樣板戲,革命歌曲)和本旗新聞節目。

晚上由父母領著去電影院看電影,是激動人心的事。成人票一角五分,學生票一角,好像也有五分的時候,那是不咋吸引人的記錄片,主要是國家領導人出訪某個社會主義國家或某個社會主義國家領導人來訪,又或者工業創造了奇跡農業獲得了大豐收。但票不好買,常常得托熟人買票或拼死拼活渾身是汗地去擠票(帽子擠掉了或鞋擠丟了是常有的事)。印象中,長了一臉雀斑的賣票者如同一國女王,無論走到哪兒,總有一堆人屁顛屁顛地跟著攆著,低三下四地說著小話,而雀斑“女王”總是沉著臉,一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架勢。

我和小夥伴特別迷戀戰鬥片,比如《小兵張嘎》、《南征北戰》。一部片子連演三天,一天連演六場,我們就跟著一場接一場地看。父母領著看的那幾場電影已經滿足不了我們的胃口。我們買不到票(那個有鋼筋護欄只能塞進一只手的售票口早就關死了,掛出的牌子寫著:票已售完),就隨著一大堆的人裹著刺骨的寒冷等在影院門口,冒著被抓的巨大風險找機會溜進去看半截子電影,即蹭電影,而常常是“天上佈滿星月牙亮晶晶”地守了一晚上大門,直到電影結束,卻根本沒撈到鑽進去的機會,或把門的終於撤走了,我們鑽進去一看,銀幕上有一個大大的“完”字,隨著折疊椅劈裏啪啦的響聲,兩邊過道已經是滿滿的人背著銀幕向門口走來,我們只好跟著散場的人頂著星星月亮回家。

再就是打口袋了。

那時候,父母都是職工幹部,當然住公房,但並不是白住,而是要交房租,只不是房租很低廉,一年也就十塊八塊的。那時候只有光榮的人民公社社員才有私人住房,很是令人羡慕。其實所謂公房也就是一溜或兩溜泥垛的土房,前後房角夾了幾塊青磚,跟現在的高樓大廈別墅完全是兩碼事,更何況大大小小革命幹部無一例外全都是缺吃少穿,想找點差別並不容易。而住土房的好處在於有一個不大不小的院子,在院子裏一幫男女小朋友可以叫叫抓抓熱火朝天地打口袋。

打口袋這種遊戲始於何時又始於何處?沒考證過,反正在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期,我們的塞外小城很流行。流行到何種程度呢?這麼說吧,凡有人堆兒的地方凡有孩子有歡笑的地方就有打口袋遊戲。

這種口袋一般由六塊四四方方的小花布拼成,其他黑布白布藍布也可,其形狀是四棱八角,內裝穀糠,或裝蕎麥皮、沙子,奢侈一點的裝小米。口袋大小由六塊布的大小決定。就是這樣一種口袋,當年成了學校之外孩子們主要遊戲活動的器材。大雜院、胡同裏、家中小院甚至大街兩側,都能看到打口袋的人,可謂是全民皆口袋啊。

打口袋的玩法分三種——打當間(jiàn 四聲)、踢毽子、跳格兒。

“打當間”又叫“打懶漢”,由三人組成,在一條直線上,選三個點,站成三點一線。每兩人之間相隔二十步左右,兩頭的人用口袋打中間的人。一般是站在中間的人面對拿口袋的人,拿口袋的人要猛攻中間人,形成一種有攻有守的態勢。如果中間人被打中(指沒接住口袋)叫下世;中間人接住了口袋叫存球,存球越多,站在中間的時間越長,表示在位的時間越長,下世的機會越少。

上場前,三個人通過“石頭剪子布”來爭當中間人,似乎是在爭奪王位,也就是說中間人是暫時的“王”。遊戲過程中,誰打中了中間人誰就取而代之成為新的“王”,當然也就佔據中間的王位,下世者也就成了新的進攻者,如此來回輪換。所以打當間很有點像當今的競爭上崗。

踢毽子也有幾種花樣,比如原地不挪窩踢叫“金雞獨立”,一旦挪了窩就算輸;有時兩腳左右開弓交替著踢,要保持口袋不落地,落地當然算輸;再就是用勁將口袋踢向空中,然後用頭頂或肩頭穩穩地接住,或者背過身用一只腳的腳後跟承接,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技巧。那些技巧高的被尊稱為“大能將”。面對踢毽者,旁邊的人嘴裏數著數 1、2、3、4、5……再不就念咒:蛤蟆蛤蟆快落地,過年給你穿花衣。不落有人拍手,落了有人拍腿。踢毽子的參與者或倆或仨,無一定限制。

跳格子也叫跳房子。它要求遊戲者找一塊光溜地,隨便用木棍或帶尖的石頭畫一個大格子,在大格內再畫許多小格子,還要在有的小格裏畫“十”字,或畫“×”字“0”字,以增加跳格難度。

跳格也有嚴格規定,要把布口袋放在格子的入口處,經過複雜線路,運用踢、顛、夾、蹦各種技法,中途不許犯規,一直把口袋踢出門才算贏。而地上的格子像迷宮,好進難出,常常讓人半途而廢功虧一簣。跳格規定只許一只腳,另一只腳只能蜷起來,即只能用一只腳向前踢,何況有時要把口袋馱在腳背上蹦,一旦掉了就算輸,雙腳落地算輸,踢空了也算輸。有時過一格,有時過兩格,不進格算輸,壓了格也算輸。遇到“十”字格或“×”字格“0”字格,只能繞著踢。特殊關口還要站定,然後用雙腳夾起口袋做青蛙式跳躍,或正著跳,或倒著跳,贏者升級。遊戲者一邊跳一邊念念有詞:花口袋方方塊,踢過山踢過海,踢過溝踢過坎,踢得大拇哥好涼快,踢到姥姥家大門外!

儘管那是一個物質極為貧乏的年代,但打口袋遊戲卻讓我和小夥伴們度過了一個美好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