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鬱、思覺失調 MIT華裔教授沈華智找出關聯 兩者具共同遺傳基因

躁鬱症和情感性思覺失調症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不同且彼此無關的疾病,但愈來愈多研究顯示,以引起極端情緒波動聞名的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和特點是妄想、幻覺和思維混亂的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以及兩者症狀兼具的情感性思覺失調症(schizoaffective disorder),具有共同的遺傳基礎和重疊症狀跡象;某些相同基因的變異會影響一些人對情況的易感程度。

最新獲得研究確認的是AKAP11基因。隸屬於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的博德研究所(the Broad Institute of MIT)科學家今年發表在「自然遺傳學期刊」(Nature Genetics)的研究指出,AKAP11基因是躁鬱症和情感性思覺失調症的強風險因素。在博德研究所擔任精神病學研究中心共同主任的華裔終身教授沈華智(Morgan Sheng)表示,「它們可以被視為同在一個光譜範圍內。」

專家表示,這些見解可以幫助醫生更了解導致這些疾病的原因,它們如何影響身體器官;這項研究未來或許有助於指引治療方向、製造出更好的藥物。但目前專家主要希望這項研究能夠強化一項觀點,亦即這些疾病有生物學根源,而不是道德缺陷或什麼神秘不可知的狀況。全國精神疾病聯盟醫療長達克沃斯(Ken Duckworth)表示,「科學明確顯示,遺傳標記和風險因素是存在的。」

沈華智指出,遺傳學對於躁鬱症和情感性思覺失調症和思覺失調症扮演重要角色,但不是每個有風險基因的人都註定會生病。經驗和環境也有很大作用,它們以微妙的方式相互影響。

沈華智舉例表示,思覺失調症的嚴重風險基因可能會讓患病機率增加10倍;但因為整個人群患病風險是1%,有嚴重風險基因只會讓得病機率升至10%。父母雖帶有該基因,有可能所生下的小孩沒有任何人患病,「但帶有風險基因的整個延伸家族或許會出現較多病例,」沈華智說,「全看機率。」

專家表示,有朝一日,基因見解可能會讓醫生更早干預疾病過程。雖然現在很少有人接受基因檢測,但情況未來可能發生變化。沈華智指出,如果人們知道自己的遺傳風險和家族史,當事情看來不太對勁時,他們就可以在疾病引起重大問題前尋求幫助。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習近平三任總書記 華郵:挑戰國際秩序
習近平領導班子就位 李強可望破格任國務院總理
雞瘟蛋價漲 好市多雞蛋每人限購2盒幾乎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