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症是什麼?症狀有哪些?跟躁鬱症有關嗎?病因為何?怎麼治療?家人又該如何給予協助?

周立銘(麻吉弟弟)日前遭控闖入店家疑似企圖侵犯女店員,畫面公開後他隨即對外致歉,並自曝是因罹患躁症引起。到底躁症是什麼?和躁鬱症有不同嗎?會出現哪些症狀?又該如何治療呢?

延伸閱讀》麻吉弟弟再度道歉 認了患躁症精神崩潰「只剩片段記憶」

躁鬱症是一種常見的情緒失調精神疾病,患者會出現情緒高昂的「躁期」與情緒低落的「鬱期」,在兩極擺盪的症狀,也被稱為「雙極性情感疾患」。(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躁鬱症是一種常見的情緒失調精神疾病,患者會出現情緒高昂的「躁期」與情緒低落的「鬱期」,在兩極擺盪的症狀,也被稱為「雙極性情感疾患」。(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躁症是什麼?跟躁鬱症有關嗎?

躁症,其實就是躁鬱症的一部分。臨床診斷上,躁鬱症並不一定會伴隨憂鬱,但一定要有輕躁或躁症發作,才能定義為躁鬱症。

情緒波動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個人偶爾都會有情緒起伏不定的狀況,但當情緒起伏的時間拉長、表現極端,就可能是精神健康出現狀況的徵兆,躁鬱症便是一種常見的情緒失調精神疾病,患者會出現情緒高昂的「躁期」與情緒低落的「鬱期」,在兩極擺盪的症狀,也被稱為「雙極性情感疾患(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躁鬱症病因為何?

目前醫學上已發現,躁鬱症與人類腦部情緒中樞的神經傳導失控有關。也有研究指出,若直系親屬罹患躁鬱症,則罹患躁鬱症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因此不排除躁鬱症與特定基因、遺傳有關。

此外,經濟壓力、父母離異、工作不順、性格要求完美、社交挫折、至親過世、感情受傷等情形,也可能導致、觸發或加劇躁鬱症的出現。

延伸閱讀》憂躁鬱、憂鬱症遺傳給孩子?醫:維持家庭健康、和諧更重要!

躁鬱症症狀有哪些?

躁鬱症依躁期、鬱期不同,可能出現以下這些症狀:

  • 躁期(mania):又稱狂躁,並非指情緒焦躁,而是指能量狀態很高。患者通常會出現長時間感到亢奮、變得格外熱情、活動力增加、思緒飛越、睡眠需求減少、話多且語速快、容易暴躁且易怒、衝動購物、暴飲暴食、注意力分散、計畫多、過度自信等狀況。

  • 鬱期(depression):情緒低落長達兩周以上,患者通常會對過去感興趣的東西提不起勁、悲觀消極、行動遲緩、難以做決定、沒有自信、容易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憤怒或煩躁、會有無價值感和罪惡感、睡眠與飲食習慣改變、有自我傷害的想法、體重非因飲食問題而減輕或增加等。此時期容易和憂鬱症搞混。

躁鬱症怎麼診斷?

躁鬱症患者通常會先經歷輕躁症,逐漸加重為躁症,接著因前面耗盡了所有能量,而進入鬱症。由於輕躁症會使病患自我感覺良好,此時多半難以產生病識感,建議若在一周內,至少有一天的大部分時間,出現上述躁期症狀達三至四種以上;或兩周內出現鬱期症狀至少五種,且至少一種症狀為情緒低落或失去興趣,最好就醫進行評估。

躁鬱症如何治療?

躁鬱症患者在治療時,醫師會依病情判斷,給予鋰鹽、帝拔癲、癲通或抗鬱劑等藥物,再輔以心理及家庭治療。由於部分研究指出,生活事件及心理衝突的發生,可能是引發躁鬱症的原因之一,因此當躁鬱症控制達緩解期時,執行心理及家庭治療,有助於使躁鬱症疾病不再復發。

而因躁鬱症屬於慢性病,穩定服藥和定期追蹤回診,是控制病情的關鍵。若因未正視問題錯過治療時機,或在看診後自覺好轉就隨意斷藥,日後即便沒有壓力刺激也可能發病,之後復發的病情不僅恐將加重,藥物療效亦會變差,間接影響患者的疾病預後。

躁鬱症發作怎麼辦?

躁鬱症發作時,除了按醫囑服藥外,也可盡量想辦法分散注意力,例如躁症患者可透過運動消除身體及精神上的緊張與壓力;鬱症患者則可與朋友、家人聚會聊天,避免社交邊緣化產生孤獨感。此外,當躁症發作時,可能無法靜下來好好吃飯,建議準備方便攜帶的食物,邊走邊吃;鬱症患者若出現食慾不振情況,不必勉強自己一次吃好吃滿,可改成少量多餐。

親友該如何幫助躁鬱症患者?

當家屬了解患者的躁鬱症病情後,應採取關懷及接納的態度對待患者。若對患者採取敵視、過分批評或干涉的態度,容易導致患者疾病復發或惡化。

當患者處於躁症急性期,家屬應積極鼓勵患者就醫,並嚴密注意患者因情緒過度高亢引發的失控行為;而當患者處於鬱症時期,則須特別預防其輕生的可能性。當患者恢復正常情緒後,家人也要給予正面的情緒支持。

除了穩定用藥、足夠的支持與關懷,協助患者維持良好的睡眠及規律生活作息,避免酗酒或服用非法藥物、減低壓力等,也都有助於患者改善病況。躁鬱症的病人經長期治療,約有三分之二病患的社會功能恢復良好,可正常生活。

Yahoo奇摩提醒您: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

如需諮商或相關協助,請撥打下列專線

※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

※ 反霸凌專線:0800-200-885

實習記者:陳昭容

核稿編輯:林思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