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好好玩】「堡」護臺灣 軍事遺跡見證榮光

文:陳國銘

上篇粗略介紹碉堡的種類與分布,持續為讀者介紹本島的特色碉堡。臺灣處處有碉堡,堪稱「臺灣要塞(Fortress Taiwan)」與「堡島臺灣」。全臺海岸線在海防部隊駐守的戰術思考下,粗估至少興建有500座以上的步機槍堡,至於臺灣為何會有這樣多碉堡?這源自於二戰後的防禦需求,碉堡是當時陸軍的防禦利器,舉凡兵營、軍港、機場、制高點、山頭、海濱,都能看到過去碉堡的殘跡,陸軍以人為防守主力,兵力與防禦工事或碉堡結合,可形成初步戰力。

各地碉堡林立 別具特色

昔日臺灣海岸防衛司令部負責全臺海岸線,造就了海岸線碉堡林立。以北臺灣海岸線為例,金山獅頭山步道,民眾觀看燭臺雙嶼自然會看得到碉堡,麟山鼻風景區則可見57戰防砲砲堡。山巔碉堡包含宜蘭跑馬古道、臺中鐵砧山、苗栗好望角、臺北擎天崗等,甚至合歡山上也有碉堡。

平地碉堡分布,則是主要設置在各地團管區附近的重要道路與重要資源處所,例如羅東林管處園區北側廣場、彰化田中達德商工150線道旁就有碉堡,是駐軍與重要的生產事業機構附近就會興建碉堡的具體案例。

山頭、海濱、營區附近有碉堡不奇怪,校園內有碉堡才驚奇。中央大學現今仍保留2座機槍堡,民國56年,因校區遷建,當時中壢雙連坡駐紮軍隊,撥出部分區塊興學,這兩座碉堡因拆除經費等問題,幸運被保留下來。

另外還有一些碉堡,會佇立在漁港海岸線前緣,這是因為駐軍撤離及自然界的侵害所致,前者如臺西駐軍撤離後,當地居民圈地養殖,把不易拆除的碉堡圈進去,形成魚塭內有碉堡的奇景。後者在海岸較常見,例如鄰近臺北淡水六塊厝、桃園觀音灘岸附近,都有因海岸線侵蝕,反造成碉堡往前推的獨特景象。

許多中部朋友踏青探險時,會計畫造訪「東海古堡」,殊不知這是二戰時期殘留的軍事工事,主體為圓鐘形混凝土建物,地面約3層、地下1層,碉堡四周都有射口,最上層架設對空機槍,第二層為掃射地面敵軍的機槍,第三層也就是地面這層架設小型火砲,地下一層為軍品與彈藥堆積處。與其他防空塔的聯繫則以地下隧道相連,可獨立作戰,也可與其他防空塔協同,共同控制空曠區域,而這些空曠區域多半指二戰時期各地能起降螺槳戰鬥機的機場,這也是為何防空塔遍布全臺的原因。

鯉魚山碉堡群 蔚為奇觀

屏東鯉魚山具泥火山的風景特色,更多的是碉堡群,從國家檔案局的資料顯示,整個潮州地區因預判為敵可能登陸地點,因此在萬丹、佳冬與新埤鄉一帶,都有眾多的碉堡殘存,有些碉堡還融入民宅,蔚為奇觀。

鯉魚山標高不過50公尺,但此處是筆者認為臺灣最完整的碉堡群,順著27號省道、屏59與屏60縣道走,在附近道路實際探勘下,會發現這處要塞區居然有2處砲堡、11座機槍堡、2處戰壕、1處地下指揮所與防空塔的觀測所,有一座機槍堡下方地基還裸露於山腰外,相當具可看性。

民眾如路過東港,造訪黑鮪魚的故鄉,不妨繞道萬丹與新埤鄉,看看殘存的碉堡群,定有無限驚奇。(系列二)

臺灣海岸線碉堡遍布,形成特殊的景觀。(陳國銘提供)

林管處為臺灣重要的生產事業機構,為防止破壞,建有碉堡以資捍衛。圖為羅東林場內碉堡。(陳國銘提供)

東海古堡是二戰時期殘留的軍事工事,主體為圓鐘形混凝土建物,地面突起物約略3層、地下1層。(陳國銘提供)

鯉魚山陣地以兩個砲堡為核心,陣地內一座位於山丘上的機槍堡地基裸露,頗具可看性。(陳國銘提供)

臺中都會公園所在的大肚山臺地,曾是防衛大臺中地區的重要軍事基地,公園現存的碉堡,是大肚山臺地上珍貴的歷史建築,提供遊客認識大肚山碉堡文化。(陳國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