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好好玩】外島巨人 風雨展光明

文: 臧持新

燈塔為國際的航海導航標誌,在戰爭時期,容易成為軍事目標。民國38年底,政府遷臺,金門、馬祖等外島成為國防第一線,實際所轄、管理福建省的燈塔共6座。談到這6座燈塔,源起於清道光22年(18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以及咸豐8年(1858年)簽訂的《中英天津條約》;海關事務被英國掌控,為確保通商船舶航行安全,聘請英國技師進行建造燈塔工程。目前外、離島多座燈塔已開放參觀,民眾不妨來一場人文之旅,認識燈塔並了解其歷史。

連江 守望閩江口

清朝時期,閩江口外需要導航標誌,同治11年(1872年),興建東莒島燈塔。光緒28年(1902年),東引島發生「蘇布輪號」輪船觸礁沉沒,促成建造東引島燈塔。

東莒島燈塔位於連江縣莒光鄉東莒島東北角,古時也稱中犬山燈塔或白犬山燈塔;同治11年(1872年)建造,塔身以花崗石為建材,入口為中式拱門卷,牆身開設方形窗,塔前有一道防風牆,供古時技工前往點油燈時,防風吹熄火苗之用,並設置霧砲,防風牆現在反成為遊客拍照的熱門景點。

東引島鄰近海域暗藏險礁,容易發生船難,光緒28年(1902年)間研議興建燈塔。東引島燈塔(又稱東湧島燈塔),位於東引島東坡,光緒30年(1904年)完工啟用,塔身為圓柱式紅磚砌成,扇形地基鋪設花崗石板,漆成白色,為大陸沿海首座採用白熾紗罩燈頭的燈塔,同東莒島設有霧砲,同樣也是拍照的景點。

民國38年9月,東海部隊進駐加強防務,而隨著近年解除軍事管制,燈塔與軍事設施均已開放參觀,兩座燈塔成為連江必遊景點,唯需要搭乘交通船往返。

金門 監控金廈水道

清同治年間(1871-1882年),金廈之間水道依序建造了東碇、青嶼、大膽、北碇4座燈塔;民國38年10月,古寧頭戰役前,青嶼被共軍占領。烏坵嶼燈塔係做為福州、廈門兩港中繼導航標誌,並負責湄州灣與興化灣之間航行安全。

金門西南外海的東碇島,扼控進入廈門灣的西面水道,同治10年(1871年),興建東碇島燈塔,成為廈門海域的首座西式燈塔,指引南來船舶進入廈門港。後期國軍派遣部隊進駐,構築工事,形成軍事設施與燈塔共構的生活圈。

光緒8年(1882年),在廈門港東面水道上的北碇島,興建北碇島燈塔,隔年完工點燈,為一磚造白色圓形燈塔,與東碇島燈塔銜接華南沿海與臺灣海峽的連鎖燈鏈,擔負導航重任。二戰期間受損熄燈,民國36年,以三角形鐵架裝置燈具維持運作,民國38年底,國軍派遣部隊進駐。

民國47年「八二三戰役」期間,東碇島遭受共軍砲艇襲擊,燈塔原有玻璃帷幕受損,民國60年間修復、重新發光。而北碇島燈塔因地理位置優勢,在往後軍事衝突中未遭到攻擊,於民國75年間整修,燈具移設原塔頂,塔身寫有「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浮雕泥塑標語,目前兩島仍列為軍事管制區。

烏坵(古稱烏龜嶼)由大坵、小坵組成,同治13年(1874年),在大坵高處興建烏坵嶼燈塔,隔年啟用發光。民國43年間,烏坵嶼燈塔因軍事考量而熄燈。民國62年9月,海軍陸戰隊奉命接防,漆上偽裝迷彩,強化燈塔四周防禦工事,大門由前海軍總司令黎玉璽命名「忠義門」。烏坵為軍事管制區,基於海上船舶航行安全,民國106年7月23日重新點燈啟用。東莒島燈塔與烏坵嶼燈塔,同為交通部航港局轄內年代最久的石造圓塔。

(系列完)

東引島燈塔塔身為圓柱式紅磚砌成,扇形地基鋪設花崗石板,漆成白色,為大陸沿海首座採用白熾紗罩燈頭的燈塔。(臧持新提供)

東莒島燈塔塔身以花崗石為建材,入口為中式拱門卷,塔前有一道防風牆,供古時技工前往點油燈時,防風吹熄火苗之用。(臧持新提供)

國軍歷經多年經營,在東莒島燈塔旁建有大砲掩體,海岸線設置有堅固碉堡,解除軍事管制之後,燈塔與軍事設施已開放參觀。(臧持新提供)

北碇島燈塔位於金門東面,指引北來的船舶進入廈門港,與東碇島燈塔銜接華南沿海與臺灣海峽的連鎖燈鏈,擔負導航重任。(臧持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