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好好玩】燈塔 守望臺灣之光

文: 臧持新

動員戡亂時期,海岸線、外離島均實施軍事管制,臺灣本島有部分軍事營區與燈塔相鄰為伴,形成特殊生活圈,基於防區安全,採取必要管制,燈塔技工與國軍生活在一起,隨著解除戒嚴,軍事管制區日漸開放,位於軍事基地內的燈塔也逐漸揭開其神秘面紗,走入民間生活中。

基隆 北臺灣門戶指引

基隆市地界內的燈塔發展,橫跨兩個世紀,按照時序分為日據時期建造的基隆燈塔、彭佳嶼燈塔;我國政府興建的球子山燈塔、基隆島燈塔,都與國防有關聯,除了球子山燈塔熄燈外,其他3座仍持續發光,照亮海上航行船舶。

清朝年間,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開發基隆港,成為北臺灣重要通商門戶,甲午戰爭後,臺灣割讓日本,因港外暗礁影響船舶航行安全,日本乃於1899年在西岸萬人堆鼻興建基隆燈塔,1900年啟用。基隆燈塔施工時,在附近建造白米甕砲臺,後陸續增建射擊指揮所、兵舍等,1903年成立基隆要塞司令部,白米甕砲臺為要塞一部分。臺灣光復後,國軍接收基隆地區軍事設施,民國46年撤銷基隆要塞,白米甕砲臺也撤除駐軍。

彭佳嶼為一座火山島,距離基隆港北方約33浬,隸屬基隆市管轄,目前仍列軍事管制區,彭佳嶼燈塔於1907年建造,1909年完工啟用,採用八角基座轉圓形平面的磚砌塔的構造形式。二戰期間,曾遭轟炸而受損。戰後,民國35年6月19日,財政部海關將燈塔修復發光,民國37至38年間改建磚牆水泥的辦公室及宿舍,國軍長期派兵進駐,現由海巡署駐防。

為強化基隆港導航及安全,政府在西岸的球子山山頂興建球子山燈塔,民國45年完工。透過基隆燈塔與球子山燈塔連成一線,避開新瀨險礁,維護航行安全。因建造於國軍駐地,除了燈塔人員,一般人很難進入;民國80年間,新瀨險礁爆破清除,駐軍移防之後,基隆市政府將球子山燈塔與基隆燈塔串連成一日雙塔的登山步道。

基隆島(又稱基隆嶼)距離基隆港僅4500公尺,與和平島並列為基隆港出入的門面,形成犄角之勢,具有軍事價值。政府顧及航行安全,在島上高處興建基隆島燈塔,民國69年完工啟用。基隆島燈塔是臺灣最早使用太陽能發電供電,燈高189.3公尺,僅次於蘭嶼燈塔,為交通部管轄海拔第二高燈塔。

高雄 引領南臺灣航安

「高雄港」舊名「打狗港」,乃南臺灣通商的門戶,原為小漁村,清初已成為貨物集散地,依據咸豐7年(1858)《天津條約》、咸豐9年(1860)《北京條約》,同治2年(1863)開放國際通商,隔年成立海關。旗後山(高雄市旗津區)瞰制高雄港,自古以來即為軍事要地,高雄燈塔(又名旗後燈塔)與旗後砲臺均位於山頂,兩者密不可分。

基於航行安全,光緒9年(1883年),聘請英國技師設計、建造西式磚造四方形斜背頂的燈臺,晴光遠射距離達10浬。民國5年,配合高雄港擴建,在原址旁重建新塔,塔身為白色八角形,2年後竣工啟用,燈塔北邊四方形建築係舊塔原址,為臺灣第一座電器燈臺,也是唯一燈頂使用漢字風向儀;民國9年,更名「高雄燈臺」。民國74年經內政部指定高雄燈塔為古蹟,民國81年開放參觀;於民國111年重新整修開放後,成為全臺灣第一座夜間開放及提供輕食服務的燈塔園區。

旗後砲臺興建年代比高雄燈塔要早。民國26年,日本成立高雄要塞司令部,旗後砲臺納入管轄,二戰末期,旗後砲臺遭到盟軍轟炸受損。日本投降後,國軍派部隊駐守,一直到解除軍事管制後,才開放觀光。

蘇澳 唯一軍港內的燈塔

蘇澳燈塔座落在北方澳岬角上,又稱「北角燈塔」,距離海平面167公尺高,與球子山燈塔同為方形燈塔,由於位於海軍中正軍港,成為臺灣唯一軍港內的燈塔;另一特色是燈塔入口處下方的海軍媽祖廟(進安宮)。

蘇澳港舊名「東港」,日據時期,從鼻頭角往南的宜蘭海岸線,沒有航行導航標誌,只有蘇澳漁港可以做為避風港,但是港口外有三仙台險礁,影響進出港的安全,有建造燈塔的必要性。民國15年開始施工,隔年點燈啟用,採用鋼筋混凝土的建物,塔高僅7.9公尺,為臺灣地區最矮、也是宜蘭縣境唯一的燈塔。二戰期間,遭飛機轟炸而損毀停用。民國38年,財政部海關修復重新發光。

日據時期開發南方澳,成為臺灣僅次於高雄港、基隆港的第3大漁港。民國59年,基於國防上需要,規劃為海軍基地,民國61年7月動土,海軍命名為「中正軍港」;因此,蘇澳燈塔就劃入軍港內。民國63年築港時,北方澳居民遷村,已有200年歷史的開基媽祖亦隨之暫奉南方澳,但祖廟(進安宮)仍在原地,後雖在南方澳新建進安宮,居民仍請海軍協助管理祖廟,進安宮祖廟便成為全國唯一,由國軍管理的廟宇,也是海軍媽祖的由來。目前參觀蘇澳燈塔或到基地內的進安宮進香,需要向國軍及交通部提出申請。(系列二)

基隆島燈塔是由國人設計的八角形混凝土燈塔。基隆島原為軍事管制區,民國81年開放為觀光景點。(臧持新提供)

基隆燈塔原為磚砌圓塔,民國51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圓塔。(臧持新提供)

彭佳嶼燈塔建在火山口,使用一等旋轉透鏡,為國內最大旋轉透鏡燈塔。(臧持新提供)

球子山燈塔是國人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燈塔。(臧持新提供)

高雄燈塔塔身為白色八角形,為臺灣第一座電器燈臺,也是唯一燈頂使用漢字風向儀。(臧持新提供)

旗後砲臺興建年代比高雄燈塔要早。民國26年,日本成立高雄要塞司令部,旗後砲臺納入管轄,二戰末期,旗後砲臺遭到盟軍轟炸受損。日本投降後,國軍派部隊駐守,一直到解除軍事管制後,才開放觀光。(臧持新提供)

蘇澳燈塔座落在北方澳岬角上,又稱「北角燈塔」,距離海平面167公尺高。(臧持新提供)

進安宮祖廟為全國唯一,由國軍管理的廟宇,也是海軍媽祖的由來。(臧持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