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好好玩】碉堡 防禦工事探秘

編按:碉堡,基於作戰防禦需求,可作為指揮部、彈藥庫、儲存庫,並部署機槍、大砲等武器,強化戰壕防禦;為使讀者了解碉堡的歷史文化價值,本報規劃系列報導,一同探索碉堡的淵源與知識。

文:陳國銘

一般人普遍認為碉堡是圓柱形混凝土建物,四周有射口(Embrasure)的防禦工事,此既定印象歸納碉堡幾個特點:有射口、上方有遮掩物。

射口大小 區分砲堡、機槍堡

碉堡可用射口口徑的大小區分砲堡與機槍堡。外國通常以Pillbox來形容機槍堡,Bunker則是指砲堡;砲堡的射口較寬,以利砲位轉動,步機槍堡的射口與射界較小;砲堡形式主要根據火砲口徑大小而定。二戰時期會以戰防砲充當岸防砲,口徑從50到75公厘;歐美地區也有將榴彈砲配置在碉堡內,口徑從120、170、210,甚至是380公厘的巨砲,大型的砲堡算是金門的觀光特色。

碉堡內射口方向也是一門學問。一般來說,碉堡的射口內窄外寬,以求最大的火力發揚,控制最大的地面區域。但有的碉堡射口外窄內寬,士兵身處碉堡內可任意轉動槍位,但射向卻指向一定的方位,例如已經預料碉堡後方敵軍可能來襲路線,會於碉堡後側設置這類射口;比較常見的是,大型碉堡內部通道,內層會設置內寬外窄的射口,入侵敵軍只有一條通道,助益攻守。

仔細觀察碉堡射口,發現一個現象,這些射口都不是平滑設計(早期建築物地下室鄰近地面的開口樣式),而是類似小階梯一層一層堆疊上去,主要用來防止流彈順著射口鑽進碉堡內。

圓柱形碉堡 降低堡體損傷

一般碉堡多半是混凝土圓柱形建物,但早年因物料不足也有以鵝卵石堆砌、上方澆灌水泥方式建造,也有磚造型式的碉堡,端看當時的建造物料與駐軍需求。除單層圓柱形基本碉堡型式外,碉堡也可以像樂高積木一樣的堆疊上去,如外離島3層樓高的反空降堡等。圓柱形而非方形設計的主要考量,是碉堡被槍彈命中時較容易形成跳彈,降低對堡體的損傷。

由於碉堡是重要防禦工事,因此只要駐軍駐地或是戰術要地,都有可能配置碉堡。較為常見的為海防部隊碉堡,外離島與臺灣海岸線都能看到步機槍堡遍布。第二種為駐軍或機構要地碉堡,像是行政院右側中山北路與忠孝東路交界處尚存一座碉堡,臺北圓山風景區牌樓附近小山與劍南山步道也可見殘跡。駐軍與兵工廠內也有碉堡,如臺北富陽公園與臺北四四南村的碉堡。除海濱與駐軍要地外,內陸地區也設有碉堡,像宜蘭跑馬古道的碉堡。

早期警備總部有橋隧連的配置,因此許多重要的鐵公路旁邊,建有碉堡及獨特的「哨樓」;除重要交通要道配置碉堡維安外,許多山隘也設碉堡防衛;駐軍與戰術需求,最明顯的是臺北擎天崗的碉堡群;喜愛登山者在合歡山上發現碉堡,更不意外。

碉堡式涼亭 衛戍需求

還有一種碉堡是因衛戍需求興建,貼身侍衛的工作需要,目前草山行館及士林官邸附近還有碉堡,防禦工事都是衛戍部隊在元首親臨時進駐所需,最神奇的是,日月潭也有碉堡式涼亭的建構,即是為了保衛元首的安全。

散布臺灣本島與金馬外離島的碉堡,隨著環境改變而逐漸消逝,主要原因是不符合現今防衛需求,以及還地於民的政策。其他屬於公務機關用地的碉堡,則視經費狀況待拆。另有些殘存的碉堡,極有可能地處偏遠或是拆除不易而保留至今,沿著海岸線或外離島沿岸,都能看到碉堡歷經歲月洗禮的痕跡。

另有些被歸類為「平封戰啟」的碉堡,一般認為還有運用價值,由附近駐軍負責保管,定期派員清點,通常堡體內會有負責單位與聯繫電話的告示牌。

民眾如在踏青、遊憩時看到碉堡遺跡時,可要對這些戍守軍事基地、勞苦功高的「老兵」致敬。(系列一)

日月潭碉堡式涼亭的建構,是為了保衛元首安全。(讀者陳瓏升提供)

臺北擎天崗設置反空降堡,以阻擾敵軍空降。(本報資料照片)

早年因物料不足,碉堡也有以鵝卵石堆砌,上方澆灌水泥方式建造。(陳國銘提供)

碉堡通常是圓柱形混凝土建物,四周有射口的防禦工事。(陳國銘提供)

早期警備總部有橋隧連的配置,因此許多重要鐵公路旁邊建有碉堡。(陳國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