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遺跡巡禮系列報導─淡水紅毛城

(軍聞社記者郭家良臺北28日電)「紅毛城」相信許多人對這個名字並不陌生,走入紅毛城就彷彿走進淡水興衰起落的時光隧道,矗立於淡水河口的這座古堡,可說是臺灣這塊土地三百多年歷史的見證者。

紅毛城結合一旁的英國領事官邸,現今統稱為「紅毛城園區」,園區內花木扶疏,有古堡、融合中西工法的建築及砲臺等遺跡,多年來在新北市政府致力保存與維護下,已是眾多遊客休閒踏青,探幽尋古的好去處。

「紅毛城」這個名字,並非以城堡外觀的顏色來命名,西元1628年(明崇禎元年),西班牙人在淡水興建「聖多明哥城」(Fort San Domingo),作為軍事、政治、貿易、傳教的根據地;1642年(明崇禎15年),荷蘭人擊退西班牙人,並於同年10月14日在拆毀的「聖多明哥城」城堡原址附近重建新城,稱為「安東尼堡」(Fort Antonio),當時的人稱荷蘭人為「紅毛」,「紅毛城」因此得名。

清末英法聯軍之役後,淡水開港,英國人租借紅毛城,大肆整建同時將外牆漆為紅色,作為英國領事館使用,並在一旁興建領事官邸,紅毛城再度熱絡起來,成為和各國人士交流的地方。

二次大戰爆發,英國領事館因而封閉,戰後英國人重返紅毛城,直至中英斷交,爾後紅毛城還曾經委託澳洲、美國代管,最終在西元1980年(民國69年) 年正式收歸中華民國所有,英租界時代(1868-1970)紅毛城上一直飄揚著英國的米字旗,直到民國69年才換上了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

紅毛城是一座方形城堡,高聳直立,適合防衛,它的地基深、牆壁厚,加上「外石內磚」的砌法,在古代可不畏砲火的攻擊,荷蘭人在建造時以軍事目的為主,英國人改建時,做為領事館使用,所以紅毛城有軍事防守、辦公、地牢等不同的建築特色。

現今的紅毛城,主堡底樓呈現原始面貌,設有四間牢房,為在臺灣犯罪的英國犯人臨時拘留用,牢門上並設有送食口及窺孔;2樓則為當時英國領事與秘書的辦公室,設置介紹大航海時期的資訊展示版及相關物品。

在紅毛城主堡東側增建的領事官邸,是一座極具特色,合併有中西建築設計與工法的歷史宅邸,在屋頂的設計上,屬於「四坡式斜屋頂」,在屋架上面鋪設閩南紅瓦為主要特徵;官邸入口立面兩側立柱,共有12幅磚雕,VR字母是維多利亞女皇 (Victoria Regina 1837~1901 在位) 的縮寫,園區內還立了VR租界碑石,為當時英國向清朝簽下永久租約時所畫設的地界標界點。

行經紅毛城與領事官邸中間草地旁,陳列著一排17至19世紀期間的古砲,其中更有清嘉慶駐防淡水的水師守備營所遺留的大砲,砲身上鑄有「嘉慶十八年夏奉憲鑄造臺灣北路淡水營大砲-位重八百觔」字句,幾百年來,它們也可說是靜靜地見證一段淡水軍事發展的過往。

紅毛城為臺灣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因其歷史、文化、地理與經濟內涵豐富,被列為國定古蹟,民國92年更獲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評定為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農曆春節期間,園區內也精心策劃多元活動,適合全家一同出遊造訪。